阿坝州是以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闻名的革命老区,孕育了“艰苦卓绝、革命奇迹”的雪山草地红色文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更好保护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振兴发展,阿坝州即将召开“弘扬雪山草地长征精神”协商座谈会。 阿坝州广播电视台联合8县(市)融媒体中心以《红色阿坝》为题,回顾红军长征在我州的光辉历程,挖掘雪山草地长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助推我州建设全国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重要保护地和发扬地。 红色阿坝——红原县 红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因红军长征而得名的县,它深印着红军的足迹,刻下了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辛、最为悲壮的伟大征程,谱写出一曲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弘的革命史诗。红原,这片热土,也从此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长征》剧照 年6月——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经过红原境内,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平均海拔最高、穿越条件最苦、非战斗减员最多等数项红军长征之“最”。也给我们留下了“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金色鱼钩”雕塑 路难行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亚口夏雪山红军烈士墓、“吃人沼泽”日干乔湿地,以及流沙涌动、危机四伏的嘎曲河,雪山环绕、绵延数十里的色地坝和年朵坝大草地等长征遗址遗迹,都是红军长征在红原的历史见证。 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茫茫草地,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时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腹难果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同时,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群众的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此外,还准备了烧酒、辣椒等用以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10斤口粮,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色教育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吃着不经饿。如果直接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 寒难御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衣单体弱,甚至穿着草鞋或赤脚。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嘠曲湿地 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到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草地的夜晚太冷,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日干乔大沼泽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萧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日干乔红军草地纪念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红军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重走长征路,体验体会、感受感知。回忆历史,不忘初心,红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