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从事白癜风诊疗 http://pf.39.net/bdfyy/zjft/171218/5941804.html 导语 民生文献:当代艺术访谈系列以一种文献记录的方式,站在美术史的角度考察当代艺术。选取中国三十年当代艺术的案例进行访谈和调研,或对艺术家个人脉络进行梳理,或是艺术家的陈述与回忆,抑或是艺术史中某一个时期、一个现象的切面剖析。尝试以个人化的微观历史呈现、丰富和建构多元的艺术文献资料体系。 访谈时间:年7月27日 访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受访人:琴嘎 采访人:杨青 问:90年代开始出现很多实验性的展览,您所感受到的艺术环境是怎么样的? 答:当时有一个大的社会语境,和今天非常不同。我年上中央美院附中,年上中央美院,印象中年就开始出现所谓的装置或者是行为。那时的学院教育非常传统和单一,偶尔接触到一些“前卫”展览和少量书籍杂志,当时在王府井的老翰墨画廊看到赵半狄的行为作品“月光号”,又有其他机会读到艾未未编著的“白皮书”等等,这些启发了我对艺术的深层次思考。90年代的很多展览属于地下状态,如果消息不灵通根本就看不到,其中既有喜欢的作品,也有的像脑筋急转弯,挺无聊的。当时自己仍处于懵懂状态,没有依靠知识的逻辑,仅凭个人的直觉判断和自我学习去尝试,实质上我们特别需要有一种途径可以自由表达。 琴嘎,断裂,装置、 问:您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展览是什么?是怎么进行策划的? 答:年的“镶嵌展”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展览。面对的现实生活比较沉闷,我们总想找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好孙原、朱昱和我都是中央美院附中的同学,我们经常一起聊天,想酝酿一个展览,皮力本科又和我一届,我们就找了他做策展人。隋建国老师那时刚当央美雕塑系副主任不久,他鼓励学校内外的年轻艺术家在雕塑系的“通道画廊”做实验性展览,所以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场地支持。于是我们三个人自筹资金,经历半年准备,在中央美院的“通道画廊”里做了为期只有一天的展览。 琴嘎,红色喷泉,蜂蜡、头发、胶、床等, 问:“镶嵌”展之后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可能性? 答:“镶嵌”展呈现了作品第一现场的强烈视觉方言,和观众的身体在空间中摩擦、对峙、较量,引发观众从生理到心理的反应。准备这个展览期间结识了邱志杰,之前我看过他在《江苏画刊》上和易英的笔仗,比较欣赏他反对权威的态度。邱志杰正想策划一个展览——当时还没有叫后感性,就是一帮态度鲜明的年轻人的展览,我们非常愿意参与,陆续开始有一些交流,希望把对现实的反应、感官的体验在现场充分呈现。 琴嘎,微型长征-红原草地,- 问:你是否了解后感性艺术家是怎么挑选的?他们的年龄似乎看起来都比较接近。 答:主要都是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同学互相引荐,最终由策展人邱志杰和吴美纯决定。当时要打一个70后的牌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比较反对按年龄来划分,只要60后的状态和认知与我们接近也没有问题。邱志杰也想过找一些成功艺术家加入,但我们都有一种年轻人的自信,希望坚持自己的发声方式。 琴嘎,微型长征-夹金山,- 问:你们想通过“后感性”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呢? 答:就是反观念的、反智力游戏的、反点子化的。当时环境下的展览对我们来说总觉得不够,身体经验上有距离,好像在看一个与己无关的东西,和中国90年代末独特的社会语境关系不强。以我来北京读书后的经历所见,我们有很强的对现实压力的反抗情绪,虽然都是从学院出来,但非常反感体制的压抑和束缚,喜欢使用粗暴的视觉语言和现实博弈。 问:独特的社会语境导致你们采用这样一种更直接的不绕弯子的做法,这种方式在今天还是否成立? 答:“后感性”这个展览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够被大家提起,现实中的肉身经验最重要。现在更加觉得不太需要那么多“文本化”的知识,它和艺术创作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艺术和世界的联系方式是独有的、感性的,但不幸到今天为止,依然还有很多艺术成为知识的注脚或者是插图。 琴嘎+李保元《我们都是艺术家-被遗忘的疼痛》(1) 问:“后感性”对大家未来的艺术道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后感性”的策展人选对了艺术家,那种具有强烈生命意志的鲜活状态,在今天也很难看到。绝大多数参展艺术家一直活跃至今,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有鲜明特点,也令后感性持续产生可解读性。后感性并不是一个潮流,而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家从那里出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对我来说则是坚定了把现实中的肉身体验转化为艺术行动的信念,努力抵达自己认知的良心。 琴嘎+李保元《我们都是艺术家-被遗忘的疼痛》(2) 问:你近年更接近一个非职业艺术家的状态,你个人成立“造空间”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年以后,我对艺术界模式化的展览已经有点儿厌倦了,所以我在年创办了“造空间”,做了一些在现实生活里、在社会空间里发生的小项目,强调在现实行动中思考,比如说“包装箱计划”、“一个梦想”,还有“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等项目。在“一起飞”这个项目里,艺术家和村民都是自愿参与,通过抓阄形成一对一的平等合作关系,作品是在双方共同商讨中产生的。艺术家要面对的主体是村民,是现实的具体性而不是概念给艺术家提供创作条件,这也迫使其改变惯常的思维和行动。我们只是发起人而非策展人,不会控制他们的合作结果,因为现实会令参与者互相控制,我觉得艺术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搅动现实。 琴嘎+李保元《我们都是艺术家-石节子道路修补募捐》 (编辑整理:杨青) 我们都是艺术家——石节子道路修补募捐 石节子因村边有花岗岩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秦安县之北6.9公里处,海拔米,十三户六十多人。成立石节子美术馆,年造空间发起“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项目,我们通过抓阄组成合作搭档。村里一条30米长的新路,每年雨水将路面冲刷出5、6个大坑,由于资金短缺,至今没有修补,为了村里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出行方便、安全,现募捐善款,金额不限,用于改造排水沟和硬化路面。您的爱心行动将筑入村民之路! 琴嘎李保元.11.5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Post-sense-sensibility:TrepidationandWill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Organizator:ChinaMinshengBankBeijingMinshengArtMuseumShanghaiMingContemporaryArtMuseum总策划:周旭君Producer:ZhouXujun策展人:邱志杰郭晓彦Curator:QiuZhijieGuoXiaoyan助理策展人:张嗣刘杰杨青AssistantCurator:ZhangSiLiuJieYangQing开幕式:年11月5日(周六)16:00Opening:16:00November5(Saturday),展览时间:年11月5日-12月11日Dates:November5,-December11,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层Venue:BeijingMinshengArtMuseumThe2ndFloor艺术家:陈文波、陈晓云、高士明、高世强、蒋志、李振华、刘韡、陆垒、琴嘎、邱志杰、石青、孙原+彭禹、王卫、王郁洋、乌尔善、杨福东、余极、张慧、郑国谷、朱昱Artists:ChenWenbo/ChenXiaoyun/GaoShiming/GaoShiqiang/JiangZhi/LiZhenhua/LiuWei/LuLei/QinGa/QiuZhijie/ShiQing/SunYuan+PengYu/WangWei/WangYuyang/WuErshan/YangFudong/YuJi/ZhangHui/ZhengGuogu/ZhuYu青年艺术家:冯琳、李明、陆扬、马秋莎、佩恩恩、张玥、张云峰+李海光、赵赵YoungArtists:FengLin/LiMing/LuYang/MaQiusha/PayneZhu/ZhangYue/ZhangYunfeng+LiHaiguang/ZhaoZha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