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喜欢称通山县城为山城,她横卧九宫山下,静躺富水河边,宛如一枚修长的绿叶,飘落在鄂东南幕阜山脉的皱褶里,地处鄂赣两省交界,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山城名曰通羊,四面青山,群峦起伏,环绕盘旋,林木繁茂,葱郁苍翠,构成天然的翡翠画屏,爽目迷人;一枕凤池山,位于城中,蜿蜒城南,绵延数千米,环街绕市,将满目青翠映入千家万户的窗台;萝卜尖、金门垴、白鹤山连成一线,矗立城北,如一双硕大的手臂将山城揽入怀中;一脉通羊河源于城西,弯曲几公里,穿城而过,清澈的河水悠悠流入富水。依山傍河,一幢幢风格迥异、式样新颖的楼房拔地而起。大小道路街巷,纵横交错,延伸至山城的每处角落。

山城与外面的喧嚣世界毕竟被重重青山阻隔,便没了大城市的嘈杂拥挤,没有沙尘暴、巨风的任意偷袭。城边田园阡陌,池塘映照,有着“街前蛙鼓响,街后稻花香。出街取莲藕,进街把鲜尝。”的和谐恬美。特别是夜景相当怡人。

落霞消失,街市朦胧迷离,先是星星点点淡如萤火闪现,稍刻簇簇丛丛,宛如繁星眨眼,继而整个山城灯火通明,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喷撒如焰火迸放,纷射似水流四溅,使人感觉是在欣赏一件旷世的艺术珍品。山城虽比不上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是“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般如诗如画的人间佳境。

初看山城很不起眼,山外的人,也没有多少人知晓。但它历史久远,颇有吴楚遗风。《通山县志》记载得非常清楚,北宋乾德二年(公元年),山城便成为县治了。若从考古学者从山城挖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双孔石刀,商周时代的青铜甬钟、青铜壶、圆花醇铜钟,战国时代的铜鼎、铜矛、铜胆瓶来审视,再从现在流行的采茶戏、楚剧、龙灯、狮子灯、山歌来细细品味,足以说明山城历史文化积淀的深沉与丰富。也许缘于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山城人自古就对文化充满着景仰,对读书从文情有独钟。且不说历史上曾走出不少京城侍郎、汉剧大师、留洋博士,仅提及当代的中科院院士程时杰、央视编导吴兆龙、国画大师孔奇、著名作家李城外,就不得不令人对山城刮目相看。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总是喜大厌小,但我认为,小有小的妙处,小有小的价值。山城就是这样的。山城人不多,长年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亲如家人,见面总是点点头,或问一声,或握握手。晨练时,男女老少多汇聚凤池山,或拾阶而上,或绕山登高,舒筋活骨,畅饮晨光;部分相约于政府、兴羊、创新等广场,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跳跳扇子舞,呼吸清新空气,积累浑身精神。晚饭后,河畔散步,城郊慢行,可以一起从容走上几里,心无旁念,悠闲自得,出门品味夕阳,回家观夜景。大家边走边聊,谈天说地,喜怒哀乐,相通相隔。从国际风云到国内大事,从社会轶事到家庭趣话,从商场行情到官场清浊,从凶杀疑案到桃色新闻,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情趣盎然。

山城虽在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但并不闭塞。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国道擦肩而过,杭瑞、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和国道贯穿全境,距省会武汉仅百余公里。外面世界很精彩,山城自然也不甘沉寂。外面时兴流行的,往往风一般地吹到了山城,衣食住行,都与外面接上了轨。

山城人的第六感官,能准确而及时在感知大都市的时髦,他们追逐此起彼伏的时髦风,那“火”劲可绝不亚于都市男女。这里青山绿水的灵秀所孕育出的女子,大都身腰娇好,粉扑扑的脸,水灵灵的眼,乌黑黑的发,纤纤玉手一招,甜甜一笑,不失为一道风景。

你若与山城人交往,便体味到他们的真诚、热情与宽厚。久远年代,那些逃荒要饭的,落难下放的,挑担小卖的,做砖烧窑的,打铁补锅的……山城人都乐于接纳。现在呢,山城仍然友善、诚挚和好客,往往令外来人为之动容。甚至还与美国、日本等国有关城市、学校、景区缔结友好关系,使得山城憨实的美名远播。时下人情淡漠,尤其是城市,不带有功利心态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但在这山城里,真心真情真性仍充盈大街小巷。若你能来山城一遭,定会感叹这里“风景独好”。

作者简介

廖双河,笔名九曲河,通山县厦铺镇蛟滩人。全国出版专业注册责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委员会委员、通山县作协常务副主席、通山县地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系《通山县志》(—)执行副总纂(主笔)。在《人民日报》《半月谈》《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解放军生活》《国防》《检察日报》《中国双拥》《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区建设》《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战士报》《民兵生活》《党员生活》《武汉晚报》《国防教育报》《炎黄》《长江日报》《湖北档案》《湖北方志》《湖北诗词》《咸宁日报》《南鄂晚报》《香城都市报》《学习生活》《九头鸟》《咸宁瞭望》《咸宁周刊》《通山文艺》等4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理论、新闻作品余篇。公开出版方志理论专著《方志编纂56讲》,文学作品集《心怀阳光》《写意通山》《因为有爱》。主笔《通山县志》《通山县国土资源志》《咸宁军事志》,独纂《通山县军事志》,参编《通山旅游文化》《通山60年大事纪要》《名人与通山》《通山熟语集锦》等志书、地情书10部,共撰稿余万字。至今共发表或出版文字作品余万字。

博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