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 年6月10日凌晨,四川又被“震醒”了。 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在10日0时03分发生5.8级地震,在此之后又发生多次地震。截至06月10日06时,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地震10次,其中马尔康市9次,红原县1次,最大震级6.0级。目前暂无人员伤亡和破坏情况报告。 地震发生后,市民、大学生纷纷外出避险,有学生裹着棉被躺在操场休息,也有市民直接睡在了车里。 天亮后,“四川阿坝震了一夜”的话题冲上热搜。面对如此密集的强震,大家在话题下表达着自己当时的惊慌和担忧,祈祷平安。 也有人发出疑问,这次地震的强度和密度似乎并不常见,是不是有点特殊? ???专家对此做出了回应,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介绍,此次四川阿坝马尔康市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是怎么回事,难道震了一夜就是震群吗? 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地震很少是孤立发生的(当然,也有例外),一次强烈的地震往往伴随着多次地震发生。对于在一定时间内,在震中位置及其附近发生的一系列地震,我们称之为地震序列。 在新闻报道里地震的命名一般是以一系列地震中最强的地震震级及震中位置来确定的,这个最强的地震被称为“主震”。 例如6月1日17时00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这次6.1级地震就被称为主震。 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断层不断释放地壳的应力而逐渐调整趋向新的平衡的过程中,通常还会发生许多余震,当然余震的大小和频率随之逐渐减弱。 年阿拉斯加伊斯金7.1级地震与当年所有余震释放能量的对比 大多数情况下余震紧跟在主震之后。一般来说,主震越强,余震越强,持续时间越长。它们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科学家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地预测余震的震级和趋势。例如,第一次也是最强的余震通常比主震低一个震级(当然,也有例外)。对于这样的地震序列,我们见的比较多,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是如此,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也是如此。 以上这种类型的地震就是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 然而,并非所有地震序列都遵循这种模式。有时,最大的一次地震可能不是序列中第一个发生的,而可能是在中间发生。有时,序列中可以有许多地震,其震级与最大的地震相似。有时,序列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而是在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甚至增加其活动率。这种类型的地震被称为“震群型”地震。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地震,就是在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之前,有一系列强度不断增加的地震发生,这些地震就被称为这次最大地震的“前震”;当然,这种判断或命名需要在地震的完整序列完成后,才会识别出哪些是前震、哪个是主震、哪些是逐渐减弱的余震。这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确定序列。这种地震类型被命名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 三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MS代表主震 与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或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不同,震群型地震序列往往会在数天或数月内产生许多规模相当的地震,并引发许多较小的地震。震群型地震由大量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没有明显可识别的主震。 如果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是地下积蓄能量的快速释放,和一段时间的重新调整,那么震群型地震更像是循序渐进的、不均匀的能量释放,即地震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 “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属于震群型地震,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内,先后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7.2级、6.8级、6.7级、6.2级、6.0级。 年,我国台湾花莲近海接连发生强震,自10月22日至11月25日,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分别是7.3级、7.1级、7.1级和7.3级,连续不断的小震也没有停歇,整个台湾岛几乎进入振动模式。 这种现象国外也不少。 “年1月中旬,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在6天时间内被次小地震袭击;年全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布鲁克斯山脉东部的一个震群共发生了多次地震;还有美国以地热活动闻名的黄石公园,更是震群频发之地,年“枫溪”序列持续了大约三个月,记录下大约次地震。比起主震-余震型明显的衰减模式,震群并未展现出一定的规律。各地震群的持续时间也各有不同。有的震群可能持续几个小时或几个月,有的震群还会在“减速”后突然“加速”,这一切都跟地下“神秘莫测”的地质构造相关。 还好,我们的地震监测网络越来越密,我们对地下结构“看”得越来越清楚,这一切都会使我们更接近地震发生规律,并逐步寻求这一世界难题的答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