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别样味道 作者:刘海红 人过中年,吃饭穿衣,过家常日子,没病没灾便是幸福。在这形色匆匆的岁月里,有一个慢日子,于我最重要,那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二。我们这地方有个讲究,春节这天,嫁出去的女儿是决对不允许在娘家过年的,据说对家里男丁不好。我有哥哥、弟弟,关键还有嫂嫂、弟媳,所以这个忌讳从不敢冒犯。一直以来,潜意识中初二才是属于自己最近的“年”。也只有吃上母亲的年饭,年才算真正开始。 记忆中,每年一过腊月二十五,母亲便对年饭付诸计划,什么枣花馍、年糕、黑碗子肉、油花花......这些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徐徐拉开年的序幕。 今年也不例外,年前一周,便接到母亲电话,她询问了我回家时间的安排,询问我是否能把班调整得宽泛些。年三十那天,母亲又来电话,语气有些疑虑,但还是委婉地表达出了她的意愿。她说家里年饭都已备齐,就等我把初二的年味点着。 当时全国疫情已经不容乐观,周围虽然没有限制出行,不断有人返乡,但大家开始警觉防护。我隐隐感到,两天之后,那个仅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家回不去了。虽然极尽委婉,极尽合情合理,还是捕捉到对话那头失望的声音。母亲说,你不会做饭,多备些吃的。年饭,我给你留着。 我确实买了好多吃的,照着母亲常备的“老三样”买,否则不知道什么菜肴才配得上年。大鱼大肉,生猛海鲜?那是属于乡愁之外的,属于高楼大厦的,属于高速运转的味道,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唯有特有的食物出现,才让你嗅到年的到来。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年馍,记忆中,当麦香随着一阵阵雾气升腾起,年味便从心底飘散开来。 蒸年馍,是腊月里最宏伟而有仪式感的一项习俗,程序和平常蒸馒头并无两异,但胜在规模!那时住排房,地界宽敞,母亲会把半人高的大缸挪出,冲刷干净,把所有的盆清空。旁边立一整袋面粉,面粉旁边是之前备好的“酵”,用来醒发面。和面盆大的有些夸张,是陶土的,十几斤面搅合起来也岿然不动。那天厨房的灶火24小时不歇,用余温发面,第二天所有的盆里灿若桃花,剧情开始了。母亲在蒸汽里腾云驾雾一整天,快到傍晚,馒头眼看把缸填满,她的叫声便传到马路上,孩子们满身尘土从四面八方跑回来。剧情的高潮加收尾——做花馍开始了。母亲手里的花馍是不拘一格的,她会让我们自己说出喜欢的动物,或者其他什么的,按她的想像巧手拼对出来,有兔兔,猪猪,有莲花,还有枣花……这些漂亮造型的花馍出锅,剧便终。 接下来,各种烧肉,黑碗子,炸油糕,炸带鱼便一一粉墨登场了。那时北方带鱼是比较稀缺的,一年只能看到一次,一次也就四五斤的样子,还是只限供应。物以稀为贵,带鱼们,成了我们的“眼中钉”。 母亲通常会为腌制完后的鱼段裹上一层“糊”,再炸。“糊”相当于肯德基的外皮,除了好吃,还会让鱼膨大,显得量多些。这道菜,是要招待正月里的客人的,对我们来说只是亮相,打牙祭。大概一个正月下来,五个孩子平均每个人能吃到四五块,母亲是不吃的。她偶尔会尝尝猪肉做的烧肉,黑碗子。她会吃很多年馍。 随着时间推移,母亲住上楼房,儿女一个个成家立业,母亲缩小了年饭的规模,仪式却从未改变。一年一次的年味,就这样牢牢锁住味蕾,定格在记忆中。 那天超市购得的“老三样”一应俱全,外观比母亲做得精致。比如花馍,白净、细腻、漂亮,如同加了滤镜美颜,让人有欲望。然而一口下肚,却大呼上当,全无面粉的半分味道,典型的速成品。相比母亲的年馒,被一道道工序打磨之后,由内而外散发着麦香与韧劲,如一位内外兼修的素颜美女,能经住岁月的洗礼。其它所谓的“三样”也是一样,带鱼是两层皮,味道只浮游于表面,黑碗肉装肉的碗的确是黑色的,肉码得也是薄细均匀,卖相不错,火候却差下来。不知是我的口味变得刁钻,还是在这提速的时代,这种慢节奏下,融合亲情的食物很难觅得踪迹了。 我打电话给母亲诉苦。母亲说,正好,我来教你吧。说实话我没有心理准备,那么盛大的内心仰止的手艺,我还没想到接过来。除了每天形色匆匆的脚步成为籍口,还是依恋那个味道,母爱的味道。母亲说,你迟早得学,否则帆帆以后吃不着了。帆帆是我女儿,她在一旁用期待的眼神看我。我霎时觉得这一切变得隆重起来。我要去做一件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接的事,在这重要的节日里,这么慢而从容的节奏,正好可以把那个穿越时空的母亲的味道,传承下来。 女儿围在我旁边,一如我小时候,围着母亲。她在旁边助战,转述着母亲的一遍遍叮嘱。我则锅碗瓢盆,雷电火石,手忙脚乱。几天下来,我把交响曲的音符演奏得渐渐和谐,我熟悉了所有的流程。并做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年味,当然力道,刀工,火候,这些精髓,是时间结晶的产物,它需要我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打磨。 从没想到,“宅”在家里抗“疫”的日子,我竟收获了一桌永久的盛宴。这桌盛宴,给我带来不曾有的成长与思考。每个人终究都要离开父母的庇荫,独自成长。父母老了,渐渐布满的皱纹,慢慢佝成弓的背影,需要我们去珍惜,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因为人生的风景,路过,无法重来。 想到此,我竟有些莫名急不可待。我想让母亲亲自尝尝,传到下一代手里的“年味”是什么。此时,窗外已是春暖花开,待到春色关不住时,我会带上女儿,用自己学到的技艺,为母亲补过一个年。那个味道,一定会在经历过分离,沉淀后,更加韵味十足,温暖。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作者简介: 刘海红: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介休市作协理事,山西介休汾矿小小说沙龙秘书长。有作品发表于《阳光》《小说林》《微型小说月报》等杂志及网络平台。 《江南白鹤林文苑》 主编李小林 副主编王中其吴明富 编委袁伦权尹羽阳游秋娣何洪 顾问李镇西龚静染宋石男烟染眉 郑自谦杜鸣郭明兴宋万灵 投稿指南 1 投稿体裁: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散文、纪实散文、歌词、小说、小品剧本、电视剧本、杂文、随笔、名作欣赏、书法、绘画、摄影等。 2. 投稿要求:内容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原创首发作品(即没有在任何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