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四川阿坝,甘肃甘南,青海果洛、黄南四州地处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源区水源涵养保护和绿色发展事关黄河安危,百姓福祉。 8月6日,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协作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将在我州若尔盖县召开。我台特此推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系列报道”,深入报道阿坝、甘南、果洛、黄南四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动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生动实践。 强化源头意识 生态保护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 统筹推进 近年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紧紧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着力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黄河全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在黄河上游生态治理过程中贡献阿坝力量,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好阿坝篇章。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国家和省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阿坝州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生态治理。扎实推进黄河上游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濒危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上成效显著;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蓄平衡等制度,系统推进草原“两化三害”治理,黄河上游地区干流支流堤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纵深推进,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这里是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乡,40年前被当地的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沙子山”,当时的这里是飞沙肆掠,土地裸露,植被的覆盖率几乎为零。 60岁的贡波罗日是辖曼乡文戈村村民,幼年时那段沙子山的经历,在他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若尔盖县辖曼乡文戈村村民贡波罗日 “冬天一吹风,屋外屋里,窗子上净是沙子,学校比赛爬(沙子山),我都参加过,那时候全部都是沙子。”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目睹着曾经美丽的草原逐渐变成沙漠,草原儿女逆风而行。一场与漫漫黄沙争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斗争从未停止。 若尔盖县辖曼乡文戈村村民贡波罗日 “如果当初没有治沙的话,现在我的家乡还有其他地方都有可能变成了沙漠,这样的结果想都不敢想。” 在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二期治沙点,塔哇村村民德尕吉和几名妇女正在用柳条编制沙障。网格化的沙障是多年来村民们对付风沙最有力的“武器”。而每天8小时的重复工作和刺眼的阳光、呼啸干燥的劲风让德尕吉患上了眼疾,可即便是这样,她也不愿放弃。 若尔盖辖曼乡塔哇村村民德尕吉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草原是我的家,草原变成沙漠了,确实很难过,所以想早日把沙漠还原成绿色的草原。” 几十年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之以恒的沙化治理,让“黄色”面积逐步减小、萎缩,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和延伸。 人进沙退、绿染荒漠。如今在若尔盖花湖,草木深处野花竞相绽放,黑颈鹤在这里栖息繁衍,“颜值更高”的草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这里的人们也收获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以前放牧只追求牲畜头数,累上一年,才能获取微薄的利润,还破坏了草场。如今,不少牧民开起了‘牧家乐’,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为促进黄河全流域的保护和发展,若尔盖县还努力抓实控畜放牧、湿地保护、河堤工程建设等举措,开展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和河道治理,进一步完善河道疏浚,确保流域综合环境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在若尔盖县麦溪乡,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填堵排水沟、修建小型拦水坝,并采用播草补肥等生物措施,对湿地进行恢复。 四川省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负责人杜嘉刚 “我们现在实施的项目是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二期项目,这个项目分两个主体进行,一个是水位提升,一个是植被恢复,水位提升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10至15公分,植被恢复我们将覆盖公顷的黑土滩。” 在距离麦溪乡40公里的若尔盖花湖生态旅游区,经过环保工作者20年的不懈努力,花湖自然水位已经提高了30厘米,湿地湖泊面积从原来的公顷扩大到公顷,恢复了湖泊周边半沼泽和干沼泽公顷,使这里成为“高原精灵”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等候鸟繁育后代的乐园,候鸟栖息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年若尔盖县开始启动实施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即通过一次性补助还湿、季节性限牧还湿、禁止性退牧还湿、草畜平衡试点等方式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 为了确保该项政策的顺利、长效推进,若尔盖县将原来单一的森林管护模式转变为“原有管护生态护林员”的扶贫模式,选聘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参与森林管护、湿地管护、防沙治沙工程后期管护等工作,实现在保护良好生态的同时分享生态红利,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这项生态护林员政策让更多农牧民受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若尔盖的红星镇河它村村支部书记阿泽告诉记者,近年来花湖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老百姓也明白了生态环境与自己是共生共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提高。 若尔盖县红星镇河它村村支部书记阿泽 “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下,给老百姓的生态奖补政策等,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现在您看,我们这边花湖的水位每年都在长高,这就体现了若尔盖对生态保护的很好的一个政策,所以说每年有很多的保护动物到这来栖息的鸟类很多。” 像若尔盖县这样让农牧民成为护林员、草管员、河道管理员,引导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就近就业的政策已在阿坝州广泛实施。从年起,阿坝州就大力整合资金,针对森林、草原、河道、湿地等资源管护实际,设立了2.6万个生态公益性岗位,既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又保护了湿地。 红原县在把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的生态保护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打造红原生态屏障,积极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的同时,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主线,大力发展草原经济、绿色经济、美丽经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 红原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瑞 “目前,通过综合性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湿地生态补偿等项目的推进,日干乔湿地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修复面积是8.5万亩,修复后日干乔湿地现已成为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和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成为我们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如今,在海拔米的川西北高原红原大草原上,雪后的嘎曲河碧水荡漾,清脆的鸭鸣声从水面上不断传来,成群结队的赤麻鸭在水面嬉戏觅食,在空中盘旋徘徊,蔚为壮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在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红原县还探索采取“景区+政府、村两委、牧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开发自然观光、人文体验等旅游产品,带动牧民群众近人从事牧家乐、自驾游营地、旅游产品销售、藏文化特色体验等涉旅服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景区务工、草场租赁、红利反哺等获取收益,达到了景区、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群众三方互惠共赢的效果。同时,以“草原”、“牦牛”等元素为纽带,以“音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根基的——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突显,成为了川甘青地区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像这样全民参与、全民兴旅、全域推进阿坝旅游的发展格局已在阿坝州各地基本形成并日益崛起。按照“处处是景点、全域皆旅游”目标进行布局,阿坝州实现了从“一隅多点”到“全域全时”的转变。立足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九大”优势资源,理思路、创特色、塑品牌,在新一轮旅游发展中抢占先机,奋力推动阿坝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全州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让“熊猫家园·净土阿坝”享誉中外、闻名世界,为早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正不懈努力。? 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阿坝州文物局局长巴黎 “”雪山冰川发源黄河,草原湿地孕育黄河。可以说我州是四川境内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和主体区。 去年,我州全域旅游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狠抓示范创建。汶川、松潘、九寨沟3个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川、小金、若尔盖等7县进入创建名单。汶川县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参与《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编制,定位阿坝州黄河段为:生态文明源流、民族文化源头、红色精神源泉。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黄河国家风景廊道”设立“四川黄河天路风景廊道”,并落地阿坝,深挖黄河“根和魂”文化内涵,做足文化牌,打好生态牌,构建“游黄河、看草原”的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独具阿坝特色的黄河大草原文旅品牌,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助推我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记者田启如周梦姗 编辑吴志敏 责编何光华 监制马吉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