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21.html 民族文化进校园展演(摄影何文宗)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何文宗):百花齐放,中华民族复兴,文化兴盛是重要体现;把根留住,传承文化遗产,藏羌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 3月20日,年四川阿坝州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在阿坝师范学院启动,壤塘县藏戏团和理县蒲溪羌戏团现场精彩展演,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了藏羌戏曲的传统魅力。 “藏戏和羌戏是阿坝州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祖国戏曲大家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阿坝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星介绍,藏羌戏曲是阿坝州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阿坝州还将组织藏戏团、羌戏团表演队伍走进州内大中专院校和部分中学,继续与广大师生分享藏羌戏曲的传统魅力。 阿坝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星讲话。(摄影何文宗) 传承文化藏羌戏曲受欢迎 藏戏是我国一种特色戏剧,是汉语对藏族各种传统戏剧的习惯统称。在我国,藏戏系统中可分列出八、九个剧种,四川阿坝州根据不同方言又分为安多藏戏和嘉绒藏戏。安多藏戏源于甘肃甘南,流布于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小金等县,据统计,到年,阿坝州业余安多藏戏团达到30多个,剧目主要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格萨尔的一生》、《雪山下的藏族青年》等。 嘉绒藏戏又称为嘉绒傩戏,主要流布阿坝州嘉绒方言区(另包括甘孜丹巴、雅安宝兴),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化为傩舞,后来演变为最早的戏剧雏形——傩戏。据了解,嘉绒藏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藏区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剧种,传统嘉绒藏戏剧目包括《吉祥颂》、《阿米格东》、《阿祁来》等。 羌戏又称羌族释比戏,是由羌族释比主持法事祭祀并扮演各种角色、演唱戏剧故事而得名。释比戏曾流传于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甘孜州的丹巴县、绵阳的北川县,现在仅存于阿坝州境内的理县蒲溪乡。羌戏的代表剧目叫《刮浦日》,“刮浦日”是羌语,汉语大意为感恩祈福,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羌族民众,在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 启动仪式上,壤塘县藏戏团和理县蒲溪羌戏团分别表演了藏戏《赤松德赞》片段《建造桑耶寺》及释比戏《刮浦日》,受到师生和观众热捧。 阿坝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星介绍道,阿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阿坝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延续着阿坝先民的智慧灵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阿坝都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的历史发展经历,让藏羌民族的祖先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藏羌戏曲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学校具有代际传承的阵地优势和扩散传播的先天条件,以此让广大师生了解藏羌戏曲,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唐卡学生绘画现场(摄影何文宗) 传习基地唐卡学生慕名来 阿坝州阿坝县特果唐卡传习基地是远近闻名的培训基地,不少学生非本地人,他们慕名而来,学习唐卡绘画。 目前,该基地学习唐卡绘画的学生已超过人,分为初、中、高等多个培训班级。基地画师特果先生已被评为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几年,特果画师已经出版了内部绘画教材《西藏龙绘画》,古·拉唐卡画作品集,并完成整理了教学版《古·拉唐卡绘画》等书籍。 该基地于年完成的《东巴》作品,还获得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嘎玛博秀杯”比赛二等奖。年,特果唐卡艺术传习基地还代表阿坝州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画师的作品《释迦牟尼佛》荣获非遗节名家作品邀请展二等奖。 阿坝州阿坝县文体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扎西拉姆介绍,阿坝县古·拉唐卡绘画起源于公元多年前,由该县洛尔达乡洛尔达村卓格寺僧人古·班智达·秋央多吉创建,特果画师系第七代传承人。古·班智达·秋央多吉画师自幼开始学习绘画,善于总结和提高绘画技艺,经十余年学习和实践,然后进行唐卡创作,善于研习宗教和绘制两个学科,在他的唐卡创作中,学习交流是常态,他游历、继承和更新原有艺术特色,努力吸收印度、尼泊尔和中原等地艺术精华,不断创新绘画技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