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29.html

红原做客

同行的朋友有一位同学在红原支教,出发前她就给打电话联系了,要我们无论如何也得去红原看看,顺便也好尽其地主之意,应朋友之约,我们此行的第一站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原。红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边缘,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中部,四川西北部,海拔四千八百多米,占地面积八千四百多平方公里。这里有天然草场一千一百五十多万亩,,各类植物一千多种,动物两百多种,出产极为丰富。地域辽阔,水草丰茂,它是花的世界,是草的海洋,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红原的草原在整个阿坝州境内算是最好的,红原县名还是一九六零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

前几次来这片高原,我们都是走的若尔盖大草原,直接走红原我也是第一次,所以也更增加了我对这片高原大地的好奇心。的确,红原的草原在阿坝州十一个县区中不算最大,但它的地势极为开阔坦荡,一望无涯。加之这里是红军走过的草地,用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渗透的土壤,播撒的红色革命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增加了它的名气。当地政府利用草原的优势,正在着力打造境内“草原风光路”,以及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壮历史和红色文化。我在那次的红原之行后,因激情所致,曾写过一首新体诗,题目就是“风光路上的风光”。在此摘录两节吧:“一道来自天宇的飘带,穿过无尽的眼帘。在多色的大地延伸,链接了远山的彩霞,和白云钟情的蓝天。拥着初心的爱恋,舞动高原的情怀……沼泽和雪山,留存下英雄的壮烈。湿地和牧场,演绎了岁月的精湛,心儿伴着雄鹰飞翔,将草原的情节,化着一路风光。”

因时间还很充裕,我们沿着红原风光路,前行至与若尔盖草原分界处,大家决定先到九曲黄河第一弯去看一看。九曲黄河第一弯是黄河的源头,来自巴颜喀拉山的雪水,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形成了无数的曲线,将草原勾勒成一幅柔美而祥和,宁静而轻盈的画卷。相比黄河壶口瀑布波澜壮阔,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其间的反差的确太大了。其实,黄河形成与变迁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千百来历史发展的缩影。以及刚柔相济,战乱中的军阀割据,和平盛世中的歌舞升平,改朝换代,前仆后继,用走过的无数曲折开创了惊天动地之伟业。我崇拜黄河,看见了黄河就仿佛看到了久违的母亲,尽管这已是第三次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和激情依然不减。

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看点很多,除了河流与草原,还有月亮山观景,塔尔寺祈福,花海漫游等。因时间关系,所有的景点不可能都去,几个年轻人建议登上月亮山去看看全景,前几次我也没去过月亮山,虽然不想爬山,但也少数服从多数。月亮山虽然不很高,但来回也得一个多小时吧,我们沿着人工修建于山脊的栈道,一边向上攀行,一边摄影照相。走走停停倒也不显很累,我终于和几个年轻人同时爬上了山的最高处。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远近的风光尽收眼底。黄河水在广袤而坦荡的草原自由流淌,静静的,没有溅起的水花,也没有涌动的波浪。水流在草原勾勒的线条,犹如静卧闺中的淑女,又像舞动草原的龙蛇,一直伸向视野的尽头。景区内人头攒动,位于山脚下靠左的藏民族宗教寺庙,“塔尔寺”,显得肃穆神秘。寺内仙火燃烧的青烟,随着草原的风释然在空气中,善男信女撞响的钟声传得很远很远。远处可见星星点点的牛羊,和接待游客们专门搭建的帐篷旅馆,那些长在小山包的树木,用幽深的墨绿将草原划分出色彩的层次。

其实在九曲黄河第一湾最美的景致,是看这里的日出日落,这也是月亮山栈道和观景台修建的主要意图所在。我没有在这里看过日出,但我看过日落的美景,只不过是在山下看的,因为天气原因,那天我们没有机会看到日出日落。听说在晴天清晨五点半左右,当一轮朝阳从草原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天和地离得那么近,万道霞光洒满湿漉漉的草地,照在黄河源头的水面。水像一面镜子,透视了阳光云彩,山和树木,还有站在月亮山观景的人们。晚霞辉映中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是一幅金色的画卷,游弋的红霞渲染了草原的美丽。草是金黄的,牛羊和马群是金黄的,只有水是明净而清亮的,像无数条赤练蛇在草原一点点地向前蠕动。

当最后一抹霞光消失在山边的时候,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朦胧的夜色充当了草原的主角,一切都安静下来,沸腾一天的草原终于休眠了。大家都期待着,有机会再来此地专程观赏日落日出盛景,因我们还要赶路,从月亮山下来后,就驱车前往红原县城了。

那天我们到达红原县城已经是晚上八点过,朋友的同学卢老师他们已经为我们联系好旅馆,在晚上吃饭的地方等我们好久了。有缘走到一起,朋友的同学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了,晚餐吃的是当地有特色的牛羊肉汤锅,卢老师说:“天气有些冷了,请大家吃汤锅热火。”大家相互介绍后,也不拘束,入乡随俗,有了草原的豪放,尽兴地开怀畅饮,大口吃肉。通过席间的介绍,我知道了卢老师来自外地,到红原中学支教已经七年了,他已决定在这里工作到退休的那一天。一个外地人能在红原这个地方扎下根,爱上并融入这片土地,是不容易的事情。尽管这里的草原风光诱人,但那只是短暂的,更多的是高原的霜风雪雨,和严寒的考验。卢老师说:“刚来时还是有些不适应,但通过几年以来的锻炼,和同事们、学生们,还有这片土地已结下了深情厚谊。我们的工作量不大,一年中工作的时间也不算很长,而且在生活物质待遇方面也不薄,所以我已下决心把在岗的有生之年,都贡献给这里的少数民族教育。”我们不得不为卢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因一天的长途奔波,大家也累了,酒足饭饱后,朋友把我们送到旅馆歇息,我们顺利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早上,朋友如约前来带我们去吃过早餐,然后亲自陪同大家去往离红原县城十几公里地的“麦洼寺”一游。“麦洼寺”是红原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草地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中最大的寺院,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我不信佛教,但我知道佛教是世界四大教之一,并为那些寺院,那些建筑,还有那些虔诚的教徒们所折服。“麦洼寺”是这一片佛地中最早的建筑,因为我们去的时候这里还在扩建,听朋友说,将来这里还要建一座大的佛学院,可能规模仅次于色达佛学院。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建筑全是砖混结构,佛学弟子们居住的环境条件,相比色达佛学院,在建筑设施和生活环境方面,要上一个档次。

我们把车停在院内偌大的停车场后,朋友带我们走过一段土路,然后上行至“麦洼寺”的院门前,因事前已联系好的寺内主持,已早在门口等候我们了。主持是一位年轻僧人,三十多岁年纪,毕业于色达佛学院,曾经在外地的一座寺庙当主持,后来调到这里来了。寺庙建在半山坡上,我们跟随主持沿着草丛间的泥路,上行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麦洼寺”。从外观上看这就是一座普通的宗教寺庙,但走进去却让人震撼,迷宫般的建筑,金碧辉煌的大厅,栩栩如生的塑像,众多的佛饰物品。主持一路走一路介绍,从一楼到三楼,穿越多个房间,甚至连平常一般人不准去的地方也带我们去了。这么多年外出旅游时也曾去过许多寺庙,但都是走马观花,看看古建筑,菩萨塑像,或烧柱仙火之类,从没有像这次听得明白,看得仔细。佛学高深莫测,是一种教派,也是一种学问,也难怪唐僧师徒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获取真经,众多善男信女一生修炼,也未必能坐上师太和主持的宝座。

也算是一种缘分吧,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正遇上活佛讲经日子,来自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信徒们,冒着季节的寒风雨雪,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因为讲经要持续数日,所以远处的信徒们来的时候,就随身带上煮饭的用具和夜晚歇息的帐篷。从“麦洼寺”出来后,我们原路返回,来到刚完工不久的讲经大殿,新建的大殿外观比“麦洼寺”更显气势恢宏。里面是佛教弟子们听经修行的场所,谢绝外人参观,我们在侧门口看了一下,里面全是席地打坐的佛学弟子和信徒们,正在聆听活佛讲经。来到大殿的正面,前面是一个泥沙铺成的大坝,抬头仰望,大殿依山而立,朱红色的外观里面,令人遐想凝思,琢磨不透。数十道阶梯拾级而上,由于是活佛讲经时日,大殿正中的阶梯两边布满了经幡和彩缎之类,活佛就端坐于正中讲经。一些信徒有次序地排成长列,围绕着大殿不停地转福,听说他们要转够九十九圈才停下来。我不知道围绕大殿一圈有多少米,但九十九圈下来,肯定好多公里路程是毋庸置疑的。正面的大坝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听经者,没有人喧哗和交头接耳,没有人随意走动。天气阴冷微寒,众多的人虽然穿上了棉袄大衣,但在露天的寒风中,应该是很冷的,因为我们在那里仅仅站了一会儿,就有些坚持不住了。我佩服这些藏民族信徒们的坚强毅力,也许他们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坏境中,早已适应了特定的气候。还有他们对一种信仰的虔诚,不管是愚忠还是明智,那种执着和专注,都是令人敬重的。

(未完待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田诗贵,退休教师,四川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武县作协会员,已有多篇习作在相关文学网络平台和报刊纸媒发表。

10号茶坊/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10号茶坊”和“原创”字样,同时标明文章体裁。2、请随作品附上本人生活照片和作者简介(含作者当前所在地)。3、不同意修改和配图的请注明。4、一周内赞赏的6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赞赏不足10元(含10元)的不结算。5、投稿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