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的传说》必将成为了解盘龙城的一枚书签、研究盘龙城的一方史料、宣传盘龙城的一张名片。 ——吴祖云(黄陂区委书记) 站在盘龙城的起点上 1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 年前武汉还是汪洋泽国。东面有滠水经盘龙城汇入长江,西面府河经盘龙城注入长江,古汉水十曲九弯流经盘龙城流入长江,长江由南向北,经盘龙城折东浩荡而去。四条大江大河汇集于盘龙城,迂流千余平方公里,湖区回旋,水天空阔,一望无际,云蒸霞蔚,天风鼓浪,这就是古云梦泽的东缘。而西北一线丘陵挺拔,一座殷商古城,昂首在长江北岸,四龙绕廓的半岛土地,缔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火红的陶窑,精湛的磨玉工艺,崇台邃宇的宫殿……这座古城上演了约——年的辉煌历史,有如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华中大地。然而,这座长江中游的文明古城,谜一样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后世的官书仅存依稀记忆:明嘉靖和清同治的《黄陂县志》分别记载:“盘龙城在县西五十里。”清光绪年间,黄陂横店张家楼子族谱绘有盘龙城地图;盘龙城刘集老湾族谱同样有盘龙城的记载;民国的军事地图更是标有城门口的具体位置。 盘龙城作为一种文化地标,在府河下游左岸,早已注册于历史。 穿越时空隧道,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震惊世界的盘龙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昭示,殷商的盘龙城不仅是世界东方的水都,华夏南方的铜都,长江流域的陶都,更是殷商制造业的中心,大武汉工业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盘龙城是黄陂的龙脉,是一条文化长河,它润育了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将军,滋养了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及“程朱理学”,培植了首义元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 2盘龙城区位优势独特 地理位置为东经°13′—°29′,北纬30°40′—30°45′,地处武汉市黄陂区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境内岱山府河桥、岱黄公路府河桥、盘龙城府河桥、机场南线路府河桥、外环线府河桥直接与汉口相连。 盘龙城交通便捷,公路五纵一横,距汉口火车站6公里,汉口北编组站5公里,武汉港15公里,距阳逻深水港20公里,西北距天河国际机场3公里。盘龙城具有武汉中心城区北大门、黄陂城区的南大门之称,是最典型、最紧密的城郊结合部,区位和交通优势凸显“近、便、灵”特点。武汉九省通衢,其地位在殷商的盘龙城就业已奠定。 盘龙城居长江中游左岸,河湖水泽密布,特别是盘龙湖与流经此地的府河相通,给盘龙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舟楫经府河进入长江,是南方水运史上四通八达的枢纽。向西北可溯府河干流至涢水、汉水,通过随枣走廊,经南阳抵达关中;向南进入长江,往西经荆州走鄂西;西南可穿洞庭湖到达湘西北;向东可进入江西鄱阳湖水系。在禹贡九州这条航线上,这里作为大商王朝南下北上、东去西来的枢纽港埠,承担着把鄂东南和赣西北出产的铜、锡、铅转运到中原的战略任务,盘龙城又是南铜北运黄金水道上的支点,长江沿线最繁忙的港埠。盘龙城联结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极。即商都安阳和南土王都盘龙城,两极都在东经°20′左右,个中奥妙耐人寻味。年底,中国地质大学运用现代磁法勘探原理,在盘龙城东北西杨家嘴的环湖山坡上,探明一处码头遗址。码头长米,宽近30米。从码头规模看,盘龙城港已是南方超级大港。客观上成了商代早期江汉流域一处最大的南往北返货物集散中心、交通枢纽。 历史的镜头回到今天,武汉是全国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武汉又处在中三角经济崛起的大中心,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使命。就盘龙城来说,东有汉口北市场群,西有天河国际机场,北有横店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南毗汉口城区,两翼齐飞,中间开花,处在黄陂南部带经济发展中心。对于全国来说,武汉是大中心;对于黄陂来说,盘龙城是小中心。 3盘龙城历史渊源深厚 古扬子海退潮,古云梦泽瘦身。盘龙城东西滠水固定河床后,两岸涸出大片土地,并分离了武湖;古沦河的淤塞,遗留成后湖的十里烟波;汉水在明成化年间的改道,从龟山北汇入长江,原北流河道全淤,留下了盘龙湖附近的黄土湖和大赛湖,是汉水老年河留下的湖地。古扬子海遗留下的星星碧螺小岛,由东向西排成一线,分别为横山、铜管山、甲宝山、露甲山、丰荷山等。 府河滩涂水丰草茂,大雁、天鹅等成群的候鸟迁移于此,成为市民观鸟亲水的最佳营地。府河两岸绿柳垂荫,朝晖夕照,俨然一道靓丽的风景画卷。盘龙城南面西湖堤横亘在府河下游,东起道贯泉,西至黄花涝,全长15.72公里,由任凯湖、赵湖、长湖、滩湖、西汉湖、墨儿湖、大小金潭湖、张斗湖、大盘龙湖、小盘龙湖、庙斗湖14个子湖组成,水面9.24平方公里,星罗棋布,交相辉映。 盘龙城北面的后湖烟波浩淼,十里荷塘,摇香菡萏,荷青菱绿,白鹭翱翔,鳖肥蟹壮,鱼欢虾跃,湖上渔歌缥缈,岸边蛙唱蝉鸣,牧童骑牛,烟蓑垂钓,真乃诗意田园。盘龙城地区的制高点丰荷山,海拔90米,山上绿树葱茏,数百年的读书台依稀书声琅琅,从该学府中走出了许多教育家、医学家和清末民初军政拔尖人物。山下李家岗,是出美女之地,传说明清两代,从湾子选出好几位妃子。乾隆下江南,游龙戏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黄花涝位于盘龙城西南边陲,为汉孝陂犄角之地,原是石阳县城所在地。相传镇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商埠云集,客商如织,明清繁荣一时,被誉为“小汉口”。这里春天水落,河滩黄花遍地,夏季水涨,汪洋一片。黄花涝至今还保存着30多座明清古建筑。还有康熙年间登科的亚元居,同治年间的铁佛寺。滩涂依然保存着明末清初之交红条石高垒的码头。千年古镇黄花涝是兵家必争的要冲:2多年前,曹操的大将文聘曾在这里击退了孙权军队的进攻;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军至黄花地,题诗曰:“马渡沙头蓿苜香,片云片雨渡潇洒。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清咸丰二年,太平军在黄花涝水域与清军发生激战。一部历史长卷挂在岁月的长廊。 4盘龙城发掘石破天惊 盘龙城已销声匿迹,静静沉睡了三千多年。年的特大洪水,防汛采土惊醒了这座荒无人烟的古城。市文管会派曾经在岱家山张公堤参加防汛的文物工作者蓝蔚、游先奇到府河采土现场进行地勘察,采集了大量陶片标本。步测了城基部厚度,以及东西城墙的距离,他们拍照,记录,继而召开研讨会,《长江日报》、《文物参考资料》作了专题报道。由此,盘龙城开始进入时代视野,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年初,国家学术刊物《考古通讯》报道盘龙城考古资料。年夏,开启了盘龙城考古发掘的序幕,渐次揭开盘龙城神秘的面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在李云鹏队长的带领下,首次对盘龙城进行了发掘,在楼子湾发掘墓葬5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年春,在北京大学俞伟超教授、湖北省考古队长王劲的主持下,对盘龙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确定城址为商代二里岗时期,系商代大型宫殿遗址,清理出李家嘴二号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等近百件文物。当考古工作者发现朱砂,清理出饕餮纹和云雷纹椁板时,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的俞伟超教授喊了一声:“我的天啦!”他一下子匍匐在地,激动得不停地颤抖。年下半年,为了继续了解盘龙城的建筑年代,城垣的古城壕及城内大型建筑群的布局,湖北省考古队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队又在盘龙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一是再次发掘出一座大型宫殿遗址,了解到城内商代二里岗期宫殿建筑的布局;二是解剖了一段南城垣,进一步探明了城垣结构;三是从南城外揭露了一段城壕,大体了解到城垣与城壕的关系及城内设施情况。年,武汉考古所、盘龙城博物馆、黄陂区文化局开始对盘龙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又在城址东北外围发现了一条长米、宽25米左右的夯土带。这条夯土带是外城垣遗址,与东南面的湖面、河道构成盘龙城外围屏障。由此判定,盘龙城是一座内外回字结构。宫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为平方米;外城东西米,南北米,整个遗址万平方米。这种形制,与郑州商城如出一辙。外城的发现,进一步显示盘龙城的规模和地位——在商朝前期盘龙城是中国的特大城市。除回字结构的大型城垣、三座大型宫殿外,还发现了贫民居住区,冶铜作坊,烧陶龙窑,高等级贵族墓地和贫民墓地。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铜器达余件,玉器达余件,陶器达余件,不乏同时期的罕见珍品,且在海内外巡回展出。自此,盘龙商城蜚声天下。盘龙城神秘面纱的揭开,各级报刊的宣传报导,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年11月,盘龙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盘龙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保护单位,跻身于国家重点文物行列。年4月,国家文物局宣布:经中国社科院组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级《考古》杂志评选,盘龙城列入中国20世纪考古项。与秦始皇兵马俑、安阳殷墟、楚都纪南城一起,分享20世纪的考古殊荣。年1月6日至19日,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市发展研讨会”,4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化地理学家、方志专家参加了研讨。时任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及武汉市长周济会见了与会专家,并与他们座谈。国家夏商周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廉、仇士华等位莅临本会,研讨会形成了“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的基本共识。盘龙城的惊世考古发现,凝聚着几代考古人的汗水和心血。原盘龙城考古工作站站长、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陈贤一教授在盘龙城考古现场,栉风沐雨苦战32个春秋,把人生的美好青春年华贡献给盘龙城考古发掘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年夏秋之交,府河水涨,防汛大军蜂拥遗址取土,陈教授发现后跪地恳求,另择土源,并奔波十余里,找到时任副县长的张文波出面干预,才避免了人为破坏,其情其景,令人至今难忘。年,盘龙城被列入国家第一批36处大遗址保护纲要,年列入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五十年考古发掘,尚不足盘龙城遗址整体面积的2%,揭开盘龙城的真实面目,还要放眼于未来。更多的考古发掘惊喜,更多的石破天惊,更多悬疑和困惑的破解,将会不期而遇地到来! 5盘龙城彰显武汉精神 当今提出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实际上是前人率先垂范的历史诠释。从某种角度上说,武汉精神是盘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大武汉城市之根的延伸。盘龙城开创了大武汉远古生态文明的先河。在盘龙城西边,有个很大的湖泊叫汤仁海。据说成汤到此,看见一个渔人撒网时高兴地说:“天下鱼儿都钻到我网中来吧!”成汤说:“你把所有的鱼打光了,其它生命又怎么生存?”随即令其撤去三面网,换话题说:“天下四方,天宽地阔,只有不惜生命的,才自投罗网。”成汤看见一个人搭上了箭,正准备射杀一只扶摇半空的鸿雁,他连忙制止,并说:“现在正是三春季节,鸟儿们繁衍子女的时候。你把它打了,它们的孩子们还盼望着自己的父母归来呢?你打一只老鸟,毁了一个家呀!”大武汉远古工业文明的曙光从盘龙城升起,长江流域工业华夏南方远古规模宏大的一流工业园。盘龙城遗址内有11万平方米的手工业作坊,其中包括青铜铸造遗址、烧陶龙窑遗址、酿酒作坊遗址。以北部为中心,遗址有黑灰烬遗址、陶缸、坩埚等,考古学家推断此与铸造业相关。 盘龙城的陶片,有的厚达1米,以王家嘴为中心,范围约平方米。遗址的特征是,在一条长达50米的长条状槽内,置有三五成群的陶缸。陶缸出土时作竖立状或倒置状,陶器经修理,数量达千件有余。尤其是出土一批青铜工具、兵器、礼器,数量达余件,超过了河南郑州商代历年出土的总量。残存的坩埚还附着铜渣,确证青铜器为本地制造。那时的盘龙城,有一批设计新颖的工程专家阶层,有一批技术精良的冶炼铸造翻模队伍,展示出一派手工业兴旺、青铜 文化繁荣的社会景象。盘龙城成为商代南方重要的集青铜冶炼与铸造一体的基地,引领当时制造业的尖端。盘龙城铸造的青铜圆鼎位列商代前期第一,基造型风格、装饰纹样、铸造技术等方面亦表现出很大的独特性;提梁卣在造型、纹饰乃至铸造工艺上都很精致,是我国最早使用分铸法铸成的实用器。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长94厘米,厚度仅1厘米,前锋薄而利,呈三角形,光泽晶莹,为我国前期玉戈之最。在当时没有动力加工的情况下,要将一块长达近1米的大玉石加工成这样薄而长的玉戈,如果没有丰富的制作经验、高超的琢玉技能,是完全不可能的。 王家嘴出土高达1米的大陶缸,是迄今所见商代陶缸中最大者,它突出显示了盘龙城陶器制作工艺的成就。李家嘴二号墓椁板上的雕刻纹饰,刀法娴熟老到,造型古朴庄重,形象鲜明,色泽艳丽,代表商代早期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准。 盘龙城的城市区位优势、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城市的产业结构,代表商代早期城市的风范,成为仅次于商都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盘龙城高耸的城垣,深陷的城壕,表明早已进入城邑文明。 它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出口,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国首府。它由地理中心转化为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成为与郑州相呼应的南国王都。它不仅有大型城垣宫殿,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周边的原土著居民、街市,更有大规模的贵族与平民的墓葬群。盘龙城的崛起,推动了农业转型,当时很多农民脱离农耕,从事建筑业、手工业、商业,转向多元结构的社会经济。盘龙城的青铜礼器流向荆楚的周边和更远的地区,河南、河北、江西、安徽、陕西、江西、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出土的青铜礼器,在款式、花纹、铸造方式等方面与盘龙城竟是惊人的相似,这不是盘龙城的技术转让么?大武汉之根的盘龙城,潜移默化的文化细胞,民族认同的染色体,为中华大一统作出了卓越贡献。盘龙城已发现三座宫殿基址,坐落在南北二条轴线上。一号宫殿四室,应为寢的形式,二号宫殿是一座厅堂,应为朝的形式。从建筑学的角度判断,宫殿体现“前朝后寢”的格局。它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寢”的建筑实例。这种建筑格局,奠定和影响了三千年中国的宫廷建筑。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鼎和青铜簋发现于盘龙城,是鼎簋组合的源头。鼎簋组合的礼器扮演着等级制的核心,九鼎八簋象征着君主的身份,而饕餮纹却是社稷的标志,盘龙城所有的青铜器都铸有饕餮纹。盘龙城殉葬制度也表现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长方形竖穴土坑,贵族有棺有椁,随葬品依爵多少而知等级,墓的方向与城垣宫殿一致,均为北偏东20°,特征与郑州一模一样。事实证明,以盘龙城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以郑州为代表的黄河文明融合在一起,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携手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未来。 6盘龙城再显当年文化辉煌 让盘龙城重展雄姿,大武汉寻根在呼唤;让盘龙城重展雄姿,大武汉龙腾中部的旅游格局在运筹帷幄、提档升级;让盘龙城重展雄姿,大中国文化强国的热血在沸腾。年3月,《华中建筑》第三期发表何昌义的文章《盘龙城规划初议》,首次提出盘龙城开发总体构想。年,成立滠口经济开发区,先后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盘龙城遗址和发展区规划进行论证。年,市政府批准的《盘龙城遗址风景区保护开发规划》,总体规划布局10.94平方公里,共投资12亿元。其中,文物游览用地为4.12平方公里。详分为六个区,即古城区、遗址复原区、陈列展区、仿古区、遗址广场区、水上游乐区。年5月,滠口经济发展区更名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后,由市文化局、市城市规划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协同制作各项效果大型光盘,并配有规划解说词。其中,同济规划设计院的《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控制详细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超前性已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认可。年7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盘龙城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规划,搬迁了遗址保护区内的村民。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确定盘龙城作为我省大遗址保护展示的重点项目。为此,湖北省文物局成立了“盘龙城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组”,使盘龙城遗址保护工作跃上了新台阶。年,盘龙城遗址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年《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年由省政府公布,总体规划成为盘龙城遗址保护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编制了《盘龙城遗址保护工程方案》,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编制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暨文物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文物局批准;年,向社会公开征集盘龙城博物馆设计方案11个,由专家初评出6个备选方案;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盘龙城遗址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工作方案》。整个规划将按政府主导、国家支持、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分期建设的方式逐步推进。按照规划,重点保护区分布有大型宫殿遗址、宫城城垣、奴隶主贵族墓葬、冶铜和制陶作坊遗址、外城郭遗迹等。重点保护区外面的保护范围为一般保护区,总面积.06公顷,其遗址分布主要有:童家嘴商代墓葬遗址、长丰港商代遗址。中国建筑设计院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方案》规划为遗址本体保护区、遗址博物馆展示区、入口功能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遗址环境模拟区、文化产业展示区、府河湿地展示区,全面展示盘龙城文化。遗址公园设置五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公园北侧,与巨龙大道相接,博物馆位于遗址公园西侧,与盘龙大道相接。一座0平方米的遗址博物馆,陈列文物、资料,展示遗址相关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多媒体也将再现当年风貌。遗址复原展示作为游人参观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城址原状展示、城址原状和部分标志、城门原状展示、宫殿遗迹模拟和地表展示、手工业遗迹地表模拟和标志展示、墓葬遗迹地表模拟展示、带夯状土遗迹标志展示、城壕遗迹地表标志展示、考古现场展示等。按照国家法律对保护遗址的特别规定,规划设想不动现有遗址,另选遗址北面米童家嘴半岛上进行复原,面貌、地貌与盘龙城大体相当,同样三面环水。完全可以在上面浓墨重彩,按照发掘规模和文献记载,建起雄伟的城门,巍峨的望楼,开阔的护城河,高高翘起的吊桥,气势森严的商代大殿,城外鳞次栉比的手工作坊、冶炼铸造青铜器的工棚、制陶窑场,模拟当年生产的火热情景,再配以商代著名人物、动物、器物雕塑,重现当年盘龙城雄姿。这样的复原一旦成功,游客可以古今对照,看了复原之城,再看遗址,更发思古之幽情。规划在盘龙湖北岸建立遗址广场,广场中竖立遗址公园标志物,沿湖五处设立游船码头,湖心配大型音乐喷泉,游人可泛舟畅游,从多角度观赏盘龙城遗址。届时,游客能领略盘龙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城垣宫殿,流连于湖光山色,体味农耕民俗风情,陶醉于园林景色,乐之快哉! 7盘龙城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盘龙城成为焦点、热点。盘龙城雄风席卷神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等报先后开辟专栏,连篇累牍宣传盘龙城的考古发现。马来西亚《新民晚报》、美国《工商时报》、香港《大公报》、台湾《湖北文献》分别对盘龙城进行了报道。学术刊物《文物参考资料》、《中国文物报》、《江汉考古》、《武汉春秋》、《武汉文博》等刊登了专家学者的考古论文。 郑自来、聂建新、皮明庥主持汇编了《盘龙城研究——盘龙城建筑年代论著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编写的大型学术专著《盘龙城》,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历史名城委员会联合编写的《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论文集》、《盘龙城精品文物图片集》先后出版问世。 年,武汉歌舞剧院以盘龙城为背景,排练了大型歌舞诗乐《楚风汉韵》,在武汉剧院公演;年11月,以盘龙城遗址为出发点,武汉歌舞剧院排练的大型舞剧《筑城记》,在武汉第八届艺术节隆重上演,冲刺文化大奖。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盘龙城钻木采取圣火,盘龙城文化已成为全国会节的重要项目。盘龙城走出国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武汉市的自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还开辟了武汉之根盘龙城展示,先后与北京、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兄弟省市联合到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展示,产生很大影响;盘龙城文化吸引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卢森堡、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的考古界和人类研究学者纷至沓来,正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现受聘于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 改变阅读,由我们开始 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