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思《伟大的长征》组画之初,《翻越雪山》《过草地》就已经深深植根于我激情澎湃的创作之中。“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唱着这首歌长大的,那份悲壮,那份激情,曾那么强烈地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翻越夹金山,穿越川西北草原,是我重走长征路计划中最期待最盼望最激动的两段路程。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境内,距离宝兴县大约公里。它的主峰海拔米,平均海拔米以上,空气相当稀薄。这里的雪山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大雪纷飞狂风呼啸。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当我开启重走长征路第10站之旅——翻越夹金山的时候,正值8月份。当时,四川雅安的天气还好。那一天我乘车直接到了雅安宝兴县,天公不作美,当晚就下了一场雨。我赶紧联系当地的朋友,准备第二天向夹金山进发。 就在第二天早起准备出发时,当地的司机说:“我们还是中午再出发吧!现在路上有雪,盘山路很危险。”我只好听从当地朋友的意见,一直等到中午11点左右,才动身前往夹金山。 在沈阳动身前,我已经做了详细的登山攻略。虽然是盛夏,为了抵御雪山严寒,我带了一件羽绒服和一件羽绒背心。当我们一行人开车抵达海拔多米时,山路上开始出现了积雪,越往上走积雪越厚,气温也越低。进入盘山路,路面陡峭湿滑,行进十分危险。随着海拔的增高,天空又开始飘起小雪来。我们慢慢地开车,走走停停,大约行进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海拔米的达瓦更扎观景台。 从年到年,我曾经8次深入青藏高原藏区,考察体验生活。尽管有过多次高原体验,但这次重走长征路,攀登夹金山大雪山,比我想象得更加艰难,更加困苦。一路上顶着刺骨严寒,我用相机拍摄着一张张夹金山的照片,想象着85年前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艰难险境,想象着红军随时面对死亡挑战的危难绝境,内心激荡着当年红军征服夹金山的壮志豪情。 打开党史资料,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的英雄壮举仿佛历历在目。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跨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那里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当地人称夹金山为“神山”,有首歌谣这样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翻越雪山》0xcm布面油画 中央红军大多来自南方,衣着单薄,要越过这人迹罕至、禽兽无踪的雪山之巅,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红军是铁打的英雄汉,“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鼓舞着他们,红军于年6月12日从大硗碛地区出发,向夹金山进军。 红军的先头分队边开路边行进,稍有不慎就会滑下雪崖,葬身雪窟。他们手拉着手,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前迈进。饿了,啃点干粮;渴了,抓把积雪;累了,不敢休息,因为一旦坐下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为了不使战友们掉队,指战员们互相搀扶着,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登。接近山顶的时候,忽然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大雪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袭来。一些伤病员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中央红军战士们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终于战胜了风雪严寒和高山缺氧等重重险阻,成功跨越了第一座大雪山。 为创作长征组画中《过草地》的主题作品,亲身体验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年夏季,我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第11站之旅——穿越川西草原,这是我第二次进入大草原。年我进青藏高原写生考察,从甘肃进入,途经若尔盖草原、松潘草地和红原草原,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草原。有了第一次过草地的经验和感悟,这一次我带着更清晰的主题创作目的,做了更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详细做出了考察攻略,规划出详尽的考察路线,认真思考着应该如何表现组画中《过草地》这一主题作品的切入点。 据党史资料记载,中央红军穿越川西草原的过程非常艰难悲壮。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纵横几百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海拔在—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起伏不大,是典型的平坦高原。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林木,没有村舍,茫茫无际。白河(即葛曲河)和黑河(即墨曲河)由南而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水流迟缓。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大片大片的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人畜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如不及时救助,就会越陷越深,遭灭顶之灾。 草地的水质恶劣,不仅无法饮用,且稍有不慎刺破皮肤,皮肤泡水后就会红肿溃烂。草地的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昼夜温差很大。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时而迷雾重重,方向莫辨;时而阴云密布,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骤下。每年的5月至9月,是草地的雨季,年降水量的90%在这个时间段注入地表,使本已泥泞滞水的草地更显得“沧海横流”。 在创作《伟大的长征》组画过程中,《翻越雪山》主题我画了两幅作品,一幅是长10米、高2.4米的大尺寸作品;另一幅是长2.4米、高2米的常规尺寸作品。《过草地》主题我也创作了两幅作品,一幅尺寸长7.2米、高2米,另一幅尺寸长2.4米、高2米。对于这两大主题的作品,为什么我一定要画如此大尺寸的作品呢? 毫无疑问,重走长征路的过程给了我刻骨铭心的体验:翻越雪山是红军长征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现场体验的艰难和危险深深地震撼了我;两次“过草地”我深刻体验到精神意志与体能极限的抗争,感叹着红军战士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要把红军翻越雪山和过草地的壮观场面充分表达出来,以此怀念这些伟大的红军英雄们,唯有大尺寸作品才能做到。因此,在创作这两大主题的大尺寸作品时,我融入的情感和激情要比其他主题作品多得多。 创作《翻越雪山》之初,在画了多张草图方案后,我最终把画面定格在红军向夹金山进发时的宏大场景上,用来充分表现红军翻越夹金山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表达红军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采用宏大场景构图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更多的细节,把夹金山险峻的地势和恶劣的气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画面中行进的红军队伍若隐若现,象征着风雪交加、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在表现技巧上,我认为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创作方法更能贴切地表达主题。 《翻越雪山》(局部) 一件好作品的诞生,不仅表现在技法上,更凝聚着创作者自身情感的综合体验。能够将激荡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倾注在画面上,这种动力一定来自于创作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作为《翻越雪山》这幅作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画面气氛的渲染和充分表现,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提升其深刻内涵的效果。翻越夹金山,是我重走长征路首次遇到的最艰难最深刻的体验,这次精神的洗礼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翻越雪山》画面用蓝色调表现雪山,一是突出山高险峻、气候寒冷,二是体现空间深远。画面近景是峡谷,中景是红军向雪山山顶艰难地行进。在天空的处理上,我大胆使用黑色以衬托雪山的气势,表现气候的恶劣。画面左半部的雪山和右半部的雪山,在外形上有意制造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的强烈对比,这样的处理拉开了前后空间,使画面近、中、远层次分明,更能展现红军征服夹金山的磅礴气势,更能彰显红军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过草地》第一幅作品完成后,我总感觉没有表现到位,紧接着又着手创作第二幅作品。草稿一遍又一遍被否定、被推翻,在反反复复中我感悟和体验着重走长征路时的感动和激动,不断寻找着更为切题的突破点——如何把一幕幕红军过草地的悲壮故事带给自己的内心感悟和冲动,浓缩在一个画面中,凝练概括地表达出来;如何把红军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创作《过草地》的终极目的。 《过草地》xcm布面油画 创作历史题材绘画的人都知道,一幅好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反复“折腾”才能“折腾”出来。这种“折腾”,是心灵、时间、体能多方面结合的一种丰富体验。因此,创作长征题材绘画,特别是《过草地》这一主题,我耗费了很大的心力和心血。这幅作品采用蓝灰色调作为主色调,画面构图选用了近、中、远向右倾斜的箭头型构图,这样使画面更有延伸感。蓝灰色调的使用,一是代表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二是代表草原气候变化无常的季节特点。整幅作品没有过多细节,我采用了概括写意的手法——远处沼泽凹坑里积存的水映出的亮光,在画面里起到了黑白灰的透气性作用;画面中上部的地平线,拉伸了上部的空间感;草地和天空形成微妙的色调对比,远看天地合一,色彩浑然一体。《过草地》这幅作品概括写意的风格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色彩上,二是在动势上,三是在强化画面的气氛上——以此展现红军过草地气势恢宏而悲壮的场景,充分表达红军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于红军长征这样特定的历史题材,我认为,气势的表现非常之重要。气势,就是长征精神的品格。创作长征作品,最主要就是要把长征精神的特有品格充分体现出来,这也是我创作《伟大的长征》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绘画语言的个性表述,对于创作者来说,不是简单的画得像或色彩运用得准确,而是需要客观地叙述历史,把画面里的“灵魂”表述出来,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根本。 通过重走长征路,对长征精神的深度体验和真切感受,使我的《伟大的长征》组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激情和豪情。“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在浓墨重彩地展现红军翻越雪山的宏伟场景中,在动势强化地展现红军穿越草地的悲壮场面中,通过作品高度赞扬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品格,呕心沥血完成《伟大的长征》主题绘画的创作工程。 (文/崔晓晓) 年5月26日 艺术家简历: 崔晓晓,辽宁沈阳人。历任辽宁教育杂志社美术编审、辽宁教育宣传中心美术编审,现任辽宁教育学院美术编审、教授。 主要作品有: 组画《吉祥西藏》、《记忆系列》、《集市系列》、石刻《雪域高原》、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等; 著有:《记忆系列》、《—创作手稿》、石刻《雪域高原》、《涂墨草堂印辑》、《崔晓晓绘画作品集》等。 个人作品展:年6月6日-6月12日,辽宁美术馆; 创作年表: -年创作并拍摄20世纪位《中国文化人物肖像》; -年创作并拍摄百位《中国两院院士》; -3年深入辽宁西部乡村写生考察,创作油画《腊月系列》《集市系列》; 年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写生考察,—年创作《激战上甘岭》组画; -年八次深入青藏高原藏区考察藏民族民俗文化,创作组画《吉祥西藏》《藏戏》,石刻《雪域高原》系列; -年分三次出发重走长征路写生考察,创作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