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蒙古、内蒙、新疆、哈萨克,一个牧场就几个蒙古包,但是放的牛羊成百甚至上千,按说一头牛就几千上万,羊至少也得上千吧,但为什么很多牧民并不富裕?

“你们家养了多少牦牛啊?”游客问。

“三百多头吧”牧民答。

游客心里大概会想,一斤牦牛肉要多少钱,一头牦牛大概有多重,这样算下来,应该家财万贯,日子过得应该很不错。游客大概会拍着牧民肩膀仿佛称兄道弟一般的感叹一句:“老乡,你家里看起来很有钱呀!“

”哦呀!“牧民客气回复一下,顺便尴尬症也犯了。

我相信这样的对话不是个例,游客和牧民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和文化信仰各有不同。这种问题往大说是跨文化互动、游牧与农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想深层次了解这些问题,《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拉铁摩尔)、《游牧者的抉择》(王明珂)都是不错的思考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互动的学术著作,可以让你重新思考下到牧民为什么很穷、上到重新认知中国的历史与文明。

不过就问题本身而言,养了成百上千头牲畜的牧民依然贫穷的原因,大概就是要思考为什么牲畜很难转化为商品、牧民很难累计财富的问题。几年以前自己曾经就游牧定居问题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做过田野调查。藏区牧区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文化因素,但和其它牧区的共同点也很多。

首先、游牧要比农耕忍受更长的生长周期、承担更高的风险

传统上农耕会比游牧有较短的收获周期,哪怕是在土地贫瘠、气候干冷,似乎不适合耕种的地方,只要你把种子种下去,坚持农耕,没什么大灾大难,一年种一轮作物,一年到头总还是有些收成的。但牧民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从操心牲畜配种、怀孕、接生、再到看到小崽子们能慢慢长大,最终长成一头健壮的牲畜,两三年或许就过去了!此外,吐槽一下那些从小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只能放羊“来激励孩子们的无知家长,如果去读读前人关于牧民的田野调查报告,就会发现放牧真的是一年到头都不能歇的技术活。

游牧还要承担比农耕更高的风险。这一点大家或许都能想得到,农民的天地被淹了,庄稼被蝗虫吃了。悲哉!不过或许农民家里还会有点往年的陈粮熬过这一年,来年如果顺利,粮食产量还是可以达到常年水平。但牧民要是遇见瘟疫、冬天来场大雪、死亡的牲畜则是大面积的,即便是灾后重头再来,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可不是一年半载就行的。历史上,灾异的发生往往是牧民致贫的最重要和不可控因素。

谈过灾难就不可能不说救灾。农耕文明的救灾,大家可以想想以前看过的历史书或者看过的古装电视剧:某地粮食颗粒无收、百姓生灵涂炭、正直的官员视差灾情后、开仓放粮、重修水利,百姓拥戴、上级官僚赏识。这样的事例逻辑背后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基础:在一个正常的农耕文明秩序下,往往会形成一套较为严密、自上而下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小到或许只是一片河谷城邦、大的话就会形成类似中华帝国一样幅员广阔的国家。农耕文明很适合区构建一个稳定国家,而国家秩序也维持了个体农耕者的稳定。这样的体系是跨文化的,比如在读《西藏灾异志》的时候,当西藏的河谷农耕地带遭受自然灾害时,噶厦政府的救灾模式是和中原地带类似的。

倘若是牧区遇到灾情的话,牧民能指望谁来救灾呢?或许只能是自救和小部落内部的相互帮扶,国家这一层面的救援或者是缺失(没有国家),或者无法提供有效措施。《西藏灾异志》有牧区雪灾牲畜冻死的诸多案例,噶厦政府的能提供的最大救援,无非是给灾民多一些皮毛御寒、给灾民多一点酥油等。能否让部落之间相互帮扶,分给草场或者牲畜一部分?恐怕很难,草场的边界,牲畜的多少基本上都是划分好的,并且对于牧民来说、草场和牲畜就是它们的命根子,牧民之间为了争草场和牲畜而发生械斗,这样的事件在21世纪初我们这个“法制”国家下依然屡见不鲜。

其次、牧民可以提高出栏率,每年多卖一些牲畜么?

其实是可以的。60、70年代内地经历了农村生产合作社时代,在藏区牧区也经历了牧民生产合作社,牧民们编成了小组,所有的牲畜归公,集体放牧,多养牲畜,每年多卖一些牲畜。结果呢?和内地一样,大家没有积极性、反而后来带来了生态灾难,带来的草场恶化现象直到退牧还草措施后才有所补救。后来才明白,每片草原能养多少牲畜都是定数、在这个定数情况下提高出栏率的结果是牧民牲畜数量的减少,这也是牧民不愿看到的。

造成藏区牲畜出栏率低下的原因是宗教文化的因素。譬如在田野调查的时候有藏族家庭每年都会有一两头放生牛。而且对牧民来说,牧民卖牛的意愿很低,牧民在能维持生活得状态下,尽量少卖牛就尽量不去卖,哪怕牦牛或者牲畜自然老死在牧场被狼或者其他动物吃掉。因为宗教倡导牧民,少卖牛就相当于少杀生。

再次、奶重要还是肉重要?

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对于红原县的牧民而言,牦牛奶或者说奶制品无论是在牧民的日常饮食还是经济收入构成中,远比卖肉重要的多。

当今的藏族可以说一日可无肉、但是不可一日无奶。牛奶及其制品酥油和酸奶是牧民的日常,而红原整个县都在大力发展酸奶产业(红原酸奶在四川算小有名气了)。

牧区的藏族人可以一日无肉么?这个答案十多年前可能说不行,但现在可以说藏族牧民可以不吃肉了。温室大棚技术的应用、交通物流的改善,让交通便捷的牧区吃上蔬菜不是什么难事。但让牧民真正减少甚至放弃肉食的重要原因在于——宗教的倡导。

少杀生和吃素的倡导让红原产生了很有趣的现象,有的牧民不吃肉,即便吃肉也不宰杀自己的牲畜、而宁可去县城买肉回来吃。农业技术、交通改善和宗教倡导,共同导致了肉食重要性在牧民饮食结构中的降低,同时也导致了牧民饮食成本的提高。

所以,当有人还在开玩笑说牧民卖一两头牛就会很有钱的时候,记得给他们一个鄙视的眼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