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详考》中的一个BUG 拙作《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详考》付梓出版后,有读者指出了一个BUG。 这位读者是成都市公安局一个叫朱丹的朋友,业余时也研究红军长征路线。他指出的这个BUG,笔者再次核对和校勘相关地理要素、红军日记、文献的参照信息,最后认定他指出的BUG是的确存在的,是笔者在校核判读时出现了误读,认为红军过草地时,是在龙壤附近折回或渡过噶曲河的。朱丹同志指出这是笔者的一个误判误读,笔者经过校核后认为朱丹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龙壤”应更正为“日柯”。因书已付梓来不及更正,笔者我对相关内容作出了修订,以待将来再版时再作更正,在此谨向朱丹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将重绘后的红军三次过草地图重发——更正了朱丹同志指出的BUG。 以下是更正后的文字和重绘的路线图—— 一、草地概况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这样描绘这片地域: 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历史上—直为松潘所辖,故有松潘草地之称。其范围大致为:烈尔郎山(位于今若尔盖县北部)以南,浪架岭(位于今松潘县西端)以西,查针粱子(位于今红原县南部)以北,纵横六百里,面积约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海拔在三干五百米以上。地势由东、南、西三面向北略倾,起伏较小,一望无际,为典型的平坦高原。白河(嘎曲,即噶曲)和黑河(墨曲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由于排水不良,潴水而成的牛轭湖星罗棋布;并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借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在河间地带,时有相对高度在百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其形态为缓坡平岗,没有棱角分明的山岩或陡急的沟谷。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时而腾空万里,烈日炎炎,时而阴霾蔽日,电闪雷鸣。每年五至九月是草地的雨季,本来便已泥泞滞水的草原更显得沧海横流。在这恶劣的广袤荒原上,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兽出入,只是每年盛夏,这无垠的泽国草地边缘才能偶见点点牧骑。 对这片特珠形态的高原“草地”,马学慧、牛焕光先生所著《中国的沼泽》(科学出版社年1月第1版),给出了更为科学和专业的定义及描述: 当年中国红军长征经过的茫茫无际、人畜难行的“草地”,其实是一片沼泽地。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包括黄河上游的黑河和白河流域。现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和红原两县,沼泽面积达平方公里。 ⒈区域自然概况 若尔盖高原为一完整的山原,南北最长公里,东西最宽约公里,周围被米左右的高山环绕,山原平均海拔高程米以上。区内主要由三叠纪砂岩和页岩互层,并夹有薄层灰岩组成。山原外侧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内部主要为低山丘陵。黑河和白河自南向北纵贯全区,向北注入黄河,为黄河上游流量较大、流速较小而水位十分平稳的两条支流。河谷开阔,泥炭沼泽发育,特别是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沼泽布满整个谷底,泥炭深厚,沼泽率多达20~30%。白河流域河流下切明显,沼泽远不及黑河流域发达。 ⒉高原沼泽的特点 本区沼泽有下列特点: ⑴富营养的草本泥炭沼泽为主。除沼泽地边缘分布有潜育沼泽外,多为泥炭沼泽,泥炭积累较厚,一般为3米左右,厚者可达5~6米。沼泽植物以富营养的木里苔草、毛果苔草、乌拉苔草、甜茅、藏嵩草、眼子菜、睡菜、狸藻、驴蹄草、苔藓为主,伴生植物有石菖蒲、棉花莎草、泽芹、水木贼、针蔺等。没有木本植物和贫营养型沼泽植物。 ⑵嵩草是高原区特有的造炭植物。这种植物的分蘖节位于土壤表面以上,每年分蘖节都生于前一分蘖节之上,并生出新枝,结果形成草丘状植丛。 这种丛生型植物是对地表过湿、土壤通气不良的一种适应,也是对高寒气候,特别是低温的一种适应。这种植物所组成的藏嵩草-驴蹄草群落在本区占据广大面积,也是本区造炭植物的主要类型之一。 ⑶复合沼泽体发育。目前本区沼泽多已连片,成为巨大的复合沼泽体。 最初在谷地及河、湖滨地带,发育了分散、孤立的简单沼泽体,由于沼泽的迅速发展,泥炭层渐渐增厚,向四周扩散,使边缘的草甸也逐渐沼泽化,于是这些简单沼泽体相继连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沼泽体。这时泥炭层覆盖了原有地面上一切小的起伏,使水文状况、矿物养分及植物群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于“草地”的概念,结合我们实地踏勘所观,实际上不仅限于《红军长征在四川》所言的低洼地带,在海拔很高的山丘、沟壑、河谷中,都有分布。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所撰《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年10月第1版)中,详列了州内各种植被,其中至少有四种植被与“草地”的概念密切相关: 沼泽草甸集中分布在沼泽发达的若尔盖,红原、阿坝3县,以黄河上游的两大支流——白河(噶曲河)与黑河(墨曲河)两岸海披米左右的地带面积最大,其余各县仅零呈在海拔~米的局部地段上分市,土壤为泥炭草甸土或潜育化草甸土。群落结构具有过渡性,其组成的植物种类较草甸少而比沼泽植被多,属干草甸成分的种类多,属于沼泽的成分少,群落外貌表现为有斑点状草丘,色彩较为单调,季相变化不十分明显。分布区主要有莎萆沼泽草甸粪型中之葳嵩草沼泽草甸,苔草、发草沼泽草甸等。 沼泽植被集中分布于若尔盖、红原两县境内,位于北纬30°20′~34°10′,东经°15′~°50′之间,海拔米左右,是全国沼泽植被面积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群落特征是仅有低位的草本沼泽植被,种类成分贫乏,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以涅生的莎草科为主,植物群落极为单调,委相变化不明显。分布区主要为莎草沼泽植被类型中之木里苔草沼泽植被和苔草沼泽植被最县代表性。 亚高山草甸分布于海拔~米的高原丘陵、宽谷,陆地和亚高山山地,少部分可下延至海米以下,典型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在山原和峡谷地区有部分为棕壤或棕褐土。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成分极为丰富,尤以禾木科、莎草科、菊科、毛蓖科、蔷藏科、豆科为常见,建群层片以疏丛禾草、根茎莎草层片为主,草层分化明显,群落外貌华丽,富有季相变化。分布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群落有亚高禾草甸类型中之垂穗披碱草、垂穗鹅冠草草甸,陡野青茅草甸,羊茅草甸;亚高山莎草草甸类型中之四Ⅲ嵩草草甸,亚高山杂草草甸类型中之银莲花、垂陵菜草甸。 高山草甸仅小面积分布于海拔~米的一些高山地段,有的也沿山脊下延到亚高山草甸的海拔幅度内,土壤为高山草甸土,所处地形多为排水良好的丘陵、山坡、宽谷、阶地和山脊。植被垂直分布上,地处高山灌丛草旬带,位干流石滩植被的下部,亚高山针叶林的上部。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远较亚高山草甸简单,建群层片最占优势者为密丛莎草层片,其次为密丛禾草层片、莲座状杂草层片,草群低矮,分层不明显,植物具有适应高山气候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群落,有高山莎萆草甸类型国之高山蒿草草甸;高山杂草草甸类型中之淡黄青香、长叶火绒草草甸,黄总花草草甸,珠芽蓼.圆穗蓼草甸。 如今这片地域已分别划属红原、若尔盖、松潘、阿坝四县,由于长期缺乏湿地保护意识甚至进行人工排泄,这片“无垠的泽国”也日渐成为“过去时”,昔日令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噬人沼泽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即或在位于草地深处的诸多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大沼泽也是如此。徒步穿越者们只要作好充分准备,生命可保无虞。自5年来,我们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的队友们也多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完成了草地穿越——当然摩托在这片地域要遇到的麻烦还是很多。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当年穿越草地没有留下详尽的路线图,现在大多数长征略图上标注的路线既概略粗疏,又多有错讹——大致路线、方向和草地穿越终点的错讹。这当然与现在留存于世可供参照的历史文献资料也难以满足精确校核的需要,这片地域当年人烟稀少,比较详细的地理参照物不多,目击者亲历者难以寻觅等等原因有关。但根据已知敌我双方的电报、部署、红军日记等等历史文献资料,配合实地踏勘,并根据相关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尽可能贴近历史本原且相对准确地恢复出红军过草地行军路线详图。至少,可以基本准确地将一些能够确认的节点链接起来,以复原出红军三次通过草地的走向、起始和完成的位置。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进行了诸多案头准备后,先后多次组织队友们驾摩托对红军长征过草地路线的实地踏勘和校核,并绘出了就现有条件来说相对准确和详尽的路线图。 [图1-1:川西北高原水草地地形地貌及地理要素图] 川西北高原水草地地形地貌及地理要素及范围略图 二、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指的是年8月中下旬~9月初,红一、四方面军为实现《夏洮战役计划》的草地行军路线。分为右路军路线和左路军路线。 《夏洮战役计划》,是在年7月底的《松潘战役计划》流产之后,为继续执行两河口会议确立的“北出陕甘”的战略方针,由红军总部拟定,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签署下达的新的战略计划,旨在“攻占阿坝,迅速北进夏河流域,突击敌包围线之右侧背,向东压迫敌人,以期于洮河流域消灭遭遇之蒋敌主力,形成在甘南广大区域发展之局势”。计划要求:红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军穿越草地,分途北上,向夏河、洮河地区开进。在卓克基地区的红五、红九、红三十一、红三十二、红三十三军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尔盖、黑水地区的红一、红三、红四、红三十军为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 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军委纵队及红四方面军四军主力(7个团)、三十军主力(6个团)组成,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张闻天、毛泽东、博古、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亦随右路军跟进。进入草地的出发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尔盖—卡龙村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域。 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及红一方面军五、九军团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张国焘指挥,红军总部亦随左路军跟进。进入草地的出发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大藏寺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日柯、甲本塘、安曲地域的噶曲河西岸地域。 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北进爬雪山过草地行军路线图 三、红军第二次穿越草地红军第二次穿越草地,指的是年9月上中旬,在张国焘的命令下,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退出草地,转而南下。退出草地的路线分为右路军路线和左路军路线。 年9月上旬以后,党中央率红一、三军单独北进后,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电令已通过草地集结在巴西、阿西茸、包座地区的红四军、红三十军主力返回卓克基、马尔康地区。右路军遂经穿越草地的来路折返,返回毛尔盖地域,尔后向卓克基、马尔康地区集结,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已在阿坝地区集桔的左路军主力,则大部经安坝、四大坝等地绕过草地,小部循来路穿过草地,返回卓克基、马尔康地区。 右路军:由红四方面军四军(7个团)、三十军(6个团)主力组成,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陈昌浩指挥,退出草地的出发点为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尔盖-卡龙村地域。 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及红一方面军五、九军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张国焘指挥,红军总部亦随左路军部队跟进。退出草地的出发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日柯、甲本塘、安曲地域的噶曲河西岸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大藏寺、卓木碉地域。 左路军于年8月下旬在向草地进发途中,曾派出一部从阿坝地域出发,翻越加绒拉热尔雪山和西洛羊玛尔雪山,进抵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齐哈玛地域,侦察渡黄河西去路线。因黄河涨水,难以渡河,遂于8月底返回阿坝地区。 红军第二次过草地——红四方面军执行南下计划返回卓克基地区爬雪山过草地行军路线图 四、红军第三次穿越草地红军第三次穿越草地,指的是年7月中下旬~8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为执行北出陕甘计划而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分为左纵队、中纵队和右纵队路线。 年6月底,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会师前,红四方面军首长已经决定北上,徐向前总指挥率中纵队先头部队于6月中旬出发,率先启动北上行程。会师后,两军首长决定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于7月2日开始,左纵从甘孜地区出发,右纵队从绥清(今金川县)、马尔康地区出发,翻越多座雪山并穿越草地,向巴西、阿西耸、包座地区开进。 左纵队:由红军总部、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指挥。左纵队于年7月初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出发,7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草地,出发点为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的阿坝、查理寺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年朵坝、包座地域。 中纵队:由红四方面军总部和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指挥。中纵队6月中旬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出发,7月中旬开始进入草地,出发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查理寺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年朵坝、包座地域。 右纵队:由红四方面军第五军和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组成,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指挥。右纵队于年7月上旬从绥靖(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马尔康县出发,于7月下旬开始进入草地,出发点为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尔盖地域,终止点为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年朵坝、包座地域。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进穿越草地行军路线图 注:拙作中考证部分的相关文字亦已进行了更正。 成都双爷百家饭不能吃,百家酒理当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