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时令,是中国古代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还订立“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温州时令》栏目,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每一期选择温州时令的地方特色、又有产业规模农作物进行报道,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好地了解温州时令,搭起城乡信息对称的互动平台,助力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传播农耕文化,重拾美好的记忆与乡愁。

本期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时,就是处暑节气。处暑过,暑气止,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古人还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本期时令寻访:泰顺“乌衣红粬”

“筱村粬,翁山竹。”这是在泰顺经久流传的谚语。“筱村粬”指的是徐岙底村的“乌衣红粬”,也是当地家家户户酿酒的一种特殊粬种。乌衣红粬传统制作技艺于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省非遗保护名录。8月20日,已过三伏天,正值迎来乌衣红粬最佳制作季节,走进徐岙底古村,这儿的红粬工坊、红粬展馆、红粬红酒、红粬啤酒……处处是红粬元素,沉“醉”了千年的乌衣红粬在村内新香四溢,筱村镇也正在挖掘这传统的文化,打造“红粬小镇”的文旅新IP,入镇路口两把巨型酒壶里仿佛在流淌着乌衣红粬悠久的岁月故事。

下图:(色彩变化顺序图)

2天3天4天6天后酿好红粬酒乌衣红粬制作一部千年传承史书徐岙底是泰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内鹅卵石巷道纵横交错,古木参天,村内散落着文元院、举人府、吴氏宗祠等有故事的历史古建筑,还有传承着千年的乌衣红粬古法制作技艺。午后三点多,村口的古树下,一座黄土泥墙的红粬工坊建筑见证着徐岙底的红粬制作历史,在2米高的昏暗低矮的粬窑里,弥漫着浓浓酒香,红粬工坊主人吴建云正在拿着木耙给晾在地面的米粬做“翻身运动”,又用水龙头喷了一圈的水雾给米粬加湿。昏黄的灯光下,顺着窗口透过的光,一下子被三块不同程度的红色惊艳到了!只见窑里三个方块的米粬一块呈较淡的褚红色;一块是较艳丽的玛瑙红;还有一块是偏暗的苋红色,在木耙经过的地方,是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波浪纹,红艳如画!“当心头!我家这粬窑是按自己身高设计的,为了氛造最适合红粬菌生长的环境,多平方米的地面采用红粘土夯实,用矮窑,能更好地保温,而且粬窑顶部采用竹片、稻草、泥土等吸收性好的材料,这样闷在室内的水气才会被吸收走,不然水珠会影响粬的质量。”吴建云笑称。

好奇问“为什么这些米粬色彩不一样?”“是时间不同呀,淡一点的是2天,红一点是3天,紫红一点的是4天。”吴建云答。

他介绍,自己是筱村镇为数不多的乌衣红粬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家祖祖辈辈一直在延续这传统技艺,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五代传承人,46岁的他已做了20多年。红粬制作也有季节性,每年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是高峰生产期,每一批全程制作时间需要5——7天。随着天气早晚转凉,近段时间是做粬和做红粬酒的最好时节,一天约制作多斤米粬制作量。

代代守望,红粬原料诞生“红二代”产品

徐岙底的乌衣红粬,据传是吴氏先祖吴畦于唐末从祖地山阴(绍兴)迁居泰顺时,带来了红粬制作的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徐岙底红粬生意火爆,曾有粬窑多条,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粬,村内仍有工坊在继续使用。泰顺县筱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泰顺《分疆录》载,浙南闽北一带的客商,雇人挑着大米来换粬,村内巷道两旁都站满客商,换粬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如今,在村口,还能随处可见一座座低矮废弃建筑。同行的筱村镇党委委员柯启龙介绍,这些建筑就是以前的粬窑,正在陆续修复中。沿着鹅卵石巷前行,一座维修过的老房子上挂着红粬展馆的牌子。展馆前的道坦上,5大张竹席正晒着已出窑的乌衣红粬,一位农妇正在用木耙翻晒,空中扬起了黄白色的粉末,晒干后这些乌衣红粬就是成品。正在接待一批外地游客的“墟里徐岙底乡村社区“项目负责人,用新酿的红粬啤酒当茶招待我们。她介绍,这是用乌衣红粬原料新开发的产品,通过啤酒厂家专门定制精酿而成,还加入了百香果味道,与普通啤酒相比,口感更浓郁,色彩更明亮。第一批1吨的啤酒,共计0多瓶,展馆有出售。在当地,用红粬原料诞生出的“红二代”产品历史最悠久的拳头产品是红粬红酒。明《泰顺县志》载:“然至十月,则家无不酿,谓之大冬酒,故有极陈美酒。吴建云介绍,在泰顺,当地人几乎是家家户户有做红粬红酒习俗,一年中的清明左右或立冬后,便会买乌衣红粬,酿红粬酒。用徐岙底乌衣红粬酿制的红酒颜色亮红,口感香醇,略带甜味,是传统佳酿,也是泰顺各类菜肴的佐料必需品。在筱村公社农家乐,这儿的菜品中均有红粬酒佐料!据《本草纲目》载,“红粬有消食祛肿、活血通络、和胃健脾之功效。”乌衣红粬黄酒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北部、浙江温州、衢州、金华和丽水等地,尤其是“坐月子”的产妇,会用到大量红粬酒。如今,在泰顺的徐岙底村,还有3个红粬生产老工坊。其中,吴建云工坊,全年约有10万斤大米原料做红粬,村内的红粬仍按古代的“斗”计量方法进行交易,一斗红粬价格18元。

筱村打造“红粬小镇”乡村文旅新IP

泰顺县的乌衣红粬曾经是徐岙底古村的主要产业,在筱村镇,正在打造“红粬小镇”,全镇已恢复了多家制作工坊,还有3位非遗传承人,在入镇路口,2把巨型的酒壶成了筱村的形象代言标志,该镇以集筱村文化积淀以及传统技艺为一体的乌衣红粬(省遗)及其衍生产品家酿红酒为品牌,带动筱村古建筑文化、传统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全面复苏,当地正在打造乡村文旅项目的新IP。而同样以“红粬”为纽带,推动徐岙底发展的“墟里.徐岙底乡村社区“项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年6月,泰顺县政府与乡村运营商墟里团队签订了运营协议,项目总投资约1.35亿元,包括墟里乡舍、家庭民宿、自然教育学堂、匠人工作室等,通过对民居建筑梳理改造利用、古法技艺利用开发,打造归园田居的理想地。目前,该村的古民居正在陆续修复开发中,首幢公共文化建筑“红粬展馆”7月份对游客开放,还有1幢民宿预计今年十月份开业。在“红粬展馆”看到,围绕乌衣红粬主题,通过了摄影、视频、图解、实物等形式,着重介绍红粬的生产流程、红粬工坊的考现、红粬的相关数据和与红粬相关的食物介绍外,还介绍了徐岙底的生产生活、节庆风俗、日常用具及其风土人情等,古村落的变化也吸引了杭州、苏州、上海等地游客前来。据了解,作为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筱村镇境内分布着国保廊桥文重桥、文兴桥和徐岙、东垟、梨垟三大古村落,当地立足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赋能。年,筱村镇游客达18.4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增长约万元。

对话吴建云——

记:乌衣红粬这个名字有何来历?

吴:主要是在制作过程中,米粬由白色变为红色再变为灰白,再次过渡到红色,最后转为黑色,这一过程取名为“乌衣红粬”。

记:父辈做红粬时在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吴:记忆最深的是儿时跟着爷爷帮公家做红粬,当时粮食紧张,每当饭蒸熟,自己就可以抓一把饭团吃,又香又好吃。

记: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坚守老行业?

吴:乌衣红粬制作程序复杂,一次几百斤需要凌晨4点多起床用柴土灶蒸饭,做红粬时会产生菌丝,容易得气管炎,非常辛苦。吴家世代相传的技艺,没有尺寸可量,所有的经验全靠自己摸索,如果转行,这多年的技术积累放弃了,会很可惜。

记:你会把这些手艺传给孩子吗?

吴:我家大儿子目前还在读研究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他对基本乌衣红粬制作程序也了解,但是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让他来传承可能性不大。

新闻+

乌衣红粬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粬种,它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粬母培养而成。因红粬霉菌能分泌红色素及黄色素,故也常用于腐乳、中药、食品等方面,。

制作过程:浸泡——蒸炊——摊匀——接种(加醇头和曲娘)——养花(或发酵)——泡水——站窑——红地起乌衣——出窑——烘晒。

(资料图)

温州旧时处暑主要习俗:1、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2、煎药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3、喝酸梅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

长按以上







































小孩为什么会得白癜风
中科公益爱心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