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属国家贫困县,年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建县。全县幅员面积多平方公里,辖6镇4乡、31个村4个社区,4.9万人,“十三五”期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户人。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红原乘势而为,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机遇,围绕“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来、房在那里建、生态如何护、产业如何做、收入如何增、新村如何管”进行思考,按照精准识别、统规自建、产业保障、就业扶持、治理跟进的路径,以“7+7”双七工作法扎实稳妥的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原户名贫困户全部乔迁新居、实现脱贫。 以“七个到位”扎实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组织领导到位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县级部门、乡镇主要领导、村两委成员四级联动的红原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工作专班,形成了政府主导,专班主抓,乡镇主体的逐级工作责任机制。专班中,即有了解社情民意的藏汉双语干部,又有懂得业务知识的行业能手,为易地扶贫搬迁高效、规范、有序推进打下组织基础。宣传动员到位 红原认真梳理汇总各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汇编成藏汉双语宣传手册,组织专班人员认真研读政策文件,将政策弄懂吃透。在充分理解掌握相关政策基础上,专班人员迅速深入乡、镇、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纽带作用,当好“政策宣传员”,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纳入夜校学习,逐户发放藏汉双语政策宣传手册、编撰传唱政策“顺口溜”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行宣传讲解,避免政策“走样、缩水”做到人人明白,家喻户晓,实现了政策到户、协议到手。精准识别到位 紧扣省定人均纯收入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公示”的程序和方式,结合国扶子系统对搬迁对象精准锁定,全面确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户,精准率达到%。统筹规划到位 安置点按照“三配套、一自主”的方式进行建设,即空间布局、配套的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房屋户型按照规定标准,结合牧区实际和功能需求进行统一设计,由贫困户自主选择其中。同时,每个安置点均配套建设有样板房、有规划图、有讲解员,供牧民群众参观了解,让搬迁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把政策标准变成了图纸,把图纸变成了样板房。资金保障到位 严控各项收费,实行政府兜底保障,确保每户都能搬得起、住得下。始终坚守“人均不超过2千元,户均自筹资金不超1万元”红线,让群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红利,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建房所需的缺口资金,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务、专项建设基金、长期低息贷款等方式筹措解决。截止目前,共争取中央预算投资万元,发行政府债务资金.94万元、债券资金万元,申请长期低息贷款万元。同时注重资金监管,严格控制各项支出,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帮助建房户从材料采购、清单价格、建设费用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切实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基础配套到位 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与房屋建设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达到基础设施“四通”,公共服务设施“四有”,人居环境“四化”的目标,实现了建房到点、配套到位。督促监管到位 推行“一线工作法”,开辟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部门联合审批;每个集中安置点落实一名县级领导负责统筹协调,一套专班进行跟踪服务,一个建设主体担起建设责任,一组监管人员严格督导问责;安排1名搬迁户代表全程参与工程监管。安置点施工现场均设置宣传栏、挂规划图、亮责任牌、建样板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结合红原有效施工期短的现实困难,我们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限时推进,实行“日报告、周通报、月督查”推进机制,每天通过短信平台向推进专班报送工作进展信息,每周通报一次各乡工作推进情况,每月开展一次督查督导。工作中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安全评估制度,严把工程规划设计关、材料设备采购关、现场施工监理关、工程竣工验收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推进项目建设。以“七大措施”消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一是坚持以“政府组织、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思路,采取“入一笔资金、选一个产业、建一套机制、富一方百姓”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草场流转、出售畜产品等方式实现“产业脱贫”,扶贫龙头企业根据用工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定向技能培训,签订用工合同,实现“就业脱贫”。二是盘活集体存量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国家投入、光伏产业、自主筹资等方式置办实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得盈利部分,用于解决搬迁群众的产业扶持、就医、入学等问题。引导群众抱团发展,整合34个合作社资源成立攀农牧民专业合作总社,近名搬迁户在合作总社就业务工,年户均增收达元以上,真正实现产业带动、互惠共赢、增收致富、精准扶贫的发展目标。三是深入开展“产业基础扶贫”“体制外扶贫”“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向贫困人口汇聚。争取省内外资金,推广高原牧区畜种改良、农牧业机械、专业化种草等现代生产技术,培育适度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脱贫增收基础薄弱短板,夯实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和软实力。引导更攀农牧民合作总社、黄河源、遛遛牛等县内企业,“牵手”贫困村、贫困户,构建“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具有精准扶贫特色的利益共享运行机制,既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分红增收,又能解决了经济实体和企业实际需求发展问题,达到双赢双收益。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扶贫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贫困户自主从事养殖、旅游、维修、餐饮等产业。并以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县内就业人数多、带动力强、脱贫效果好的产业项目、企业、村集体经济,实现股权分红,增大“供氧”“造血”功能。五是推动金融保险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扶贫农险产品,引入第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壮大县域企业贷款融资,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脱贫之路。率先在全省推出了政策性牦牛保险、全国藏区“草原保险”试点,尽可能的把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减少了搬迁困难群众的损失,有效防止了因灾返贫。六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技能培训、东西劳务协作、就业岗位推荐等,进一步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有针对性的破除“动力不足、技能落后”短板,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批、社保兜底解决一批。七是强化基层治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创新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群众服务机制,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等逐步建立一套民生保障机制,配齐一套基础服务设施,形成一套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挪穷窝,拔穷根,红原县持续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会使更多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走向幸福!主管: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主办:红原县融媒体中心主编:袁泉审核:牟静洪编辑:段金晶供稿:县发改局投稿邮箱:hyxrmt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