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xihanshuiwenxue

《诗经》中的《蒹葭》与陇南

焦红原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秦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人在秦地吟唱的民间歌曲,秦人发祥于陇南,并曾在古西垂的陇南西和、礼县一带,剑荡风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二百年。那么《诗经·秦风》与秦人有什么关系?《秦风》中有多少作品是原创于陇南地区的?《蒹葭》是怎样的一首诗?蒹葭又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它与陇南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关键词:诗经;秦人;秦风;蒹葭;陇南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众所周知,《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首,其中“风”篇,“雅”篇,“颂”40篇。《诗经》的创作起讫年代,大约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之间的五百多年中。而《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0篇,为秦人在秦地吟唱的民间歌曲。《秦风》产生的年代大致在春秋初至秦穆公(卒于前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那么,《秦风》与秦人有什么关系?《诗经·秦风》中有多少作品产生于陇南?《蒹葭》是怎样的一首诗?蒹葭又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它与陇南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一、《秦风》与陇南秦人的来历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春秋时期秦人在秦地流传的歌谣。创作了这些优美诗作的主人公是秦人,那么,这支秦人部族最早是从哪来的呢?

公元前年以前,陇南境内主要居民为西戎、秦、氐、羌等部族。考古发掘和专家研究均已认定,今礼县红河、盐官、大堡子山一带的古西垂、西犬丘地区,是秦人早期在陇南活动的主要地区。但聚居于陇南的秦人,他们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秦人、秦先祖的由来,史学界曾有“土著说”(西来说)与“东来说”两种不同观点,通过考古发掘、新旧材料的对比及多年的研究积累,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东来说”,亦即秦先祖源于山东半岛,发祥于陇南,崛起于关中。

周武王伐纣,灭了殷商,留居在东方地区的嬴姓族群自然也随殷人一起成为周人的奴隶。公元前年,纣子武庚起兵反周时,这些嬴姓族人也趁机反叛,《逸周书·作雒解》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俾康帅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大意为:武王灭殷以后,就立纣王儿子禄父,使他维守商人的祭祀,立管叔于殷东,让蔡叔、霍叔在殷都,使他们监视殷商旧臣。武王回到宗周以后,那年的十二月在镐京离世,棺柩暂殡于周庙。周公执政,辅佐天子,三叔及禄父,殷东徐戎、奄国及熊姓盈姓族因此叛乱。周公与召公内安父子兄弟,外抚诸侯方国,成王元年夏六月,安葬武王在毕。二年,又兴师开赴殷东卫地征伐殷人。殷人大为恐惧,迅速溃散。于是将三叔治罪。王子禄父逃往北方,缢杀管叔,把蔡叔囚禁在郭凌。总共征服熊盈族有十七国,虏回七个城邑的人。俘虏殷朝的士大夫,迁往洛阳以北。使康叔居在殷都,使中旄父居在殷东。

《逸周书·作雒解》之“雒”,同“洛”,指洛邑。“作雒”,即营造洛邑,介绍周公在武王殁后的政绩以及洛邑的城制之类。“盈”,即“嬴”,“徐”、“奄”两国也是嬴姓。

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历时三年,始平息叛乱。周人将被俘的“顽民”或充作奴隶,或迁离故土,嬴姓人也在迁移之列,他们中的大部分沿着黄淮流域向西方移徙,在长途跋涉中,有些嬴姓人中途停留下来,在当地定居、繁衍,但绝大部分被迁往当时周人的西方边境地区“西垂”,在这里,与原替殷商保西垂的中谲后代合为一起,势力大增,秦人在西方的崛起,即自此始。[1]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2]

商末周初,居住于东方齐鲁一带嬴姓西迁至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一带),秦先祖大骆及其子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养马,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封地秦,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天水市张家川县境),专门为周朝牧马。又以大骆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为大骆适嗣,居住在西犬丘地区。公元前年,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命非子后秦仲征伐西戎,秦仲于公元前年被西戎所杀,周宣王召秦仲长子庄公兄弟5人,统兵,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公元前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骆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包括今天水市和陇南市大部分地区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3]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年东出行猎,至宝鸡附近汧河与渭河回合处营建新邑。秦人的都城亦正式东迁出陇南。

从公元前-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到公元前年(秦文公五十年),秦文公卒,葬西山,秦先祖在陇南大地剑荡风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长达二百年,如果把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看作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那么,秦先祖在陇南就度过了他丰富多彩的童年时代。[4]

二、《诗经》中哪些诗与陇南有关

(一)学界对《秦风》与陇南关系的研究

虽然《诗经》共遴选了首诗,但与陇南有关的诗主要在《秦风》中。《秦风》共辑录了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等在内的10首诗,展示了秦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天水民俗文化学者李子伟先生认为,诗三百篇产生的地域,大致在现在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甘肃东南部、安徽北部,主要在黄河流域。对于《诗经》中《秦风》的产生地域,以往大部分出版物都认为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很少有人把它与今甘肃东南部的天水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缺乏,以及传统观念的局限,秦人在天水早期的建国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活动和发展,是秦人、秦族、秦文化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阶段。《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陲”,至秦文公四年(前年),迁都关中。秦人以西陲即今天水一带为根据地,经历了14代多年。而天水西南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即秦人第一陵园的发现,更是证明了《秦风》的产生的地域主要是天水一带。据多数专家考证,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中所葬秦人祖先,是从秦仲到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四代人,甚至从秦仲上溯好多代,亦从秦文公以下,可能还有几代。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秦风》提供了有力的根据。[5]

由于今之陇南西和县、礼县,行政上曾归天水地区管辖,天水学者在诸多历史文化的著述中,“习惯性”地把这一地域的历史人文掌故归入天水,是可以理解的。

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先生认为,“《蒹葭》《无衣》是《诗经》的名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陇南礼县秦公墓没有发现之前,人们认为《秦风》产生的地域在陕西。”

陇文化学者高天佑先生在年出版的《陇右诗选注》一书,第二卷“陇右遗音”,专门选取《诗经·秦风》中的六首诗单独编为一卷,认为“此六首诗应该是秦人陇右生话的写照”。或受此启发,陇南地方史文化学者王林宝先生撰文,认为《诗经·秦风》中《车邻》《驷驖》《小戎》《蒹葭》4首作品产生于陇南。年,其撰写的《诗经·秦风有四首作品产生于陇南》先发表于陇南党校学刊《陇南论坛》上,后来,《陇南文史》(第一辑)在年辑录了该文章。王林宝先生认为《车鄰》《驷驖》《小戎》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内容正好与秦先祖在其故地西垂的生活、经历相吻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秦公墓地的发现,秦人早期活动地域逐渐清晰起来,《诗经·秦风》中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至少可以这样说《诗经·秦风》与秦人先祖有关的诗歌,主要产生于今陇南市的西和县、礼县一带,以及天水市、陕西宝鸡市一带,它们是秦人崛起于西垂的见证,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二)对《车鄰》《驷驖》《小戎》《蒹葭》与陇南地域关系的解读

1.《车鄰》。原文如下:

有车鄰鄰,有马白颠。

不见君子,寺人之命。

阪有漆,隰有栗。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其大意为:

车声辚辚跑不停,马儿额头白到顶。

来访友人未见面,侍者传令说声请。

坡上有块漆树园,窪地栗树连成片。

我的友人见到了,同坐弹瑟乐无边。

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衰老气奄奄。

坡上有块桑树丛,窪地杨树绿荫浓。

我的友人见到了,同坐吹簧乐无穷,

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死去埋荒冢。

现代学者多认为《车鄰》是一首宣扬贵族及时行乐思想的诗歌。全诗三章,前一章四句,后二章各六句,三章皆为自述,表现了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这首诗从时间上看,当为秦庄公时期作品。秦庄公破西戎有功,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居其故地西犬丘(今礼县红河乡一带),因其地位提高,始有车马。朱熹注此首诗曰:“是时,秦君始有车马。及其寺人之官,将见者必先使寺人通之。故国人创见而夸美之也。”(《诗经》,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9—50页)君子,这里指秦君,即秦庄公。寺人,古代宫中供传令的小臣。诗写秦地人因未得到寺人传令而不得见于秦君,今创见秦君车马,与之同乐而夸耀之。反映了秦君地位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及时行乐的生活片段。另外,诗之第二章比兴句:“阪有漆,隰有栗。”也正好与陇南之地多生长漆树、栗树等相吻合。

2.《驷驖》。原文如下: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之,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这是首以驾车人的口吻描写秦襄公田猎盛况的诗,反映了当时秦国的强大。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

其大意为:

四匹黑骏马并排嘶鸣高昂,秦公娴熟地收放六条丝缰。

那些最得宠信的臣仆卫队,跟随他们的君王狩猎围场。

围场小吏放出应时的公鹿,只见鹿群是那样肥大美好。

秦公兴奋地呼喊左转包抄,他搭弓放箭猎物应弦而倒!

打猎尽兴后拐到北园游玩,那四匹马儿此刻尽享悠闲。

车儿轻轻转啊鸾铃叮当响,车里载着有功劳的小猎犬。

第一章写驾车人赶着四匹又肥又壮的黑马,在秦君的宠爱下跟从他去打猎。第二章写打猎时的情景:“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秦君曰朝左射,拔箭而发则野兽中而获。第三章写打完猎去北园游玩的情景。诗大致是秦襄公时的作品。诗中的公当指秦襄公。他帮助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方,遂有“周西都畿内岐、丰八百里地”(朱熹语),秦襄公建国都于西犬丘(今礼县红河乡一带),于其封地打猎建园囿。

3.《小戎》。原文如下: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脅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骐駵是中,騧骊是驂。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腾。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这是一首描叙妻子怀念出征丈夫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前六句状物,后四句言情。每章内容,各有侧重,格式虽同,内涵有别,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先实后虚,井然有序。诗的三章前六行都是回忆丈夫出征时所驾车马和“盾”、“弓”等武器装束,以示丈夫出征时的英武形象。三章的后四行诗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丈夫“在其板屋”(板屋,西戎民俗用木版盖屋,故以板屋代指西戎)征讨西戎,她“言念君子”(君子,指其丈夫),“方何为期(何日才能回归)?”秦襄公十二年(前年),襄公举兵伐西戎,这首诗中写丈夫伐西戎当指此事件。朱熹说:“西戎者,秦之臣子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誇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1页)《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备战,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其在板屋’。”“及《车鄰》、《驷驖》、《小戎》之篇,皆车马田猎之事。”(《汉书》中华书局版,第页)

《小戎》大意为: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

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

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黑马在两旁。

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

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

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

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王林宝先生认为,以上三首诗产生的时间,都在秦先祖居于西犬丘之时,而描写的内容也都是秦先祖在其时其地的生活。因此,可以确定地说,以上三首诗就是产生于当时西犬丘的作品,即今甘肃礼县的作品。

而《蒹葭》又何以为据为陇南的作品呢?

由《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原世界书局本,朱熹注《诗经集传》)的《秦风》排序可知。这个版本是年世界书局根据清代武英殿本,将“四书五经”合并影印出版,底本经过优选,因而是公认最权威的。其对诗的排序反映的是最原始的排序,亦即孔子整理编篡时的排序。因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他所编的书被尊为“经”的地位,合称“五经”,与“四书”一起被列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因此,《诗经》的排序当为原始的排序。《蒹葭》的排序正好在《小戎》之后《终南》之前。

《终南》的内容是写周地人民劝戒秦君的。从诗中所咏“终南何有?有條有梅。”可知诗的产生地在今陕西终南山下关中地区。诗的时间当在秦文公东迁周地以后。《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取周土。”《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史记》中华书局版,第页)诗中周遗民用含蓄的语句问秦文公:“其君也哉?”“寿考不忘!”(你将是我们的君主吗?你永远不要忘记这是周的土地和人民呀!)这首诗之后的五首诗从所写内容和时间看,就都是秦东迁周地以后的作品了。

4.《兼葭》。原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而现在一般认为是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因其在写作手法上典型地运用了比兴,所表现意境特别优美而耐人寻味,被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而备受推崇。

其大意为: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从《秦风》的排序上来看,《终南》是一个重要的界线,放在秦东迁以后作品的最前。其内容也是因为秦刚刚东迁入周地,周遗民怀疑新来的统治者是否关心他们的生活,能否统治好周地,于是规劝秦君不要忘记周之土地和人民,发出了“其君也哉”的疑问和“寿考不忘”的忠告。这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是应该放在秦东迁周地之后作品的首位。从整个《秦风》作品的编排顺序来看,西犬丘的作品是一个阶段,东迁周地的作品是一个阶段,而两地的作品都是先把反映与秦统治者活动有关的内容放在前面,先按照秦统治者的活动顺序来排列,然后把别的内容的作品放在这些作品的后面。《蒹葭》的内容是写对意中人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内容绝对不会因其地域是周地的而放在周地作品的首位。由此断定,《蒹葭》是在采编的当初因在西犬丘而放在其地作品的末尾。

以上的分析充分证明《车鄰》《驷驖》《小戎》《蒹葭》为产生于西犬丘(西垂)即今礼县的作品,亦即今甘肃陇南的作品。[6]

三、蒹葭在陇南的现实存在

前文分析了秦人(秦先祖)与陇南的关系,又谈及《诗经·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秦人在陇南的民歌。那么,蒹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

《辞海》对蒹葭有如下解释:

蒹:(jin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葭:(ji家)初生的芦苇。《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

蒹葭《诗·秦风》篇名。诗中写寻求“伊人”,终不可得。对“伊人”的解释,诸说不同。旧时或释为隐士,近人或指为恋人。《诗序》则谓“《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也释“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皆是以臆说歪曲诗意。[7]

陇南气候温润,这对蒹葭的生长极为有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客居武都琵琶谈家庄,到离家十里远的琵琶附中去读书,途中常见旧厂坪村旧厂坡有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植物随着风儿在阳光下飘荡,当地人称其为“玉枝杆”或“玉竹杆”,草本植物,高两米多,空心,杆儿用刀子劈成篾,可以用来编席子。那时候经济条件都很困难,当地人多拿“玉枝杆”编的席子铺在土炕上,就是一家人的安乐窝,也有条件好些的人家用它来晒粮食。前些年从武都去西和、礼县,途经成县小川、纸坊一带,路边的山坳或野地里,亦能见到,只不过当地人已称其为芦苇了。当然,如今在西和大桥乡、礼县宽川等地,逢集的时候,偶尔也会看见有用这苇草编的席子在出售。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两千多年了,蒹葭在陇南一直是种客观的存在。

笔者多年前为地方撰写过一篇介绍陇南的文章《唱着诗经入陇南》:

在中国,想要尽快找到陇南市,有几种途径可供选择:最简捷的方法是,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骨头形状的甘肃省行政区域,然后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读图常识,找到它的最南边,这便是陇南了!因为,甘肃的简称为“甘”或“陇”,“陇”的南边,当然是陇南。

——这是地理意义上的陇南。

另一种方法是,你随便拿本《诗经》,一边轻轻地吟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歌谣,沿着那条河水一路找来,也会轻易地找到陇南的!因为,从《诗经·蒹葭》里潺湲流淌了两千多年的那条河水,就是陇南的西汉水。

——显然,这是文化意义上的陇南了!

其实,“进入”陇南的途径何止上述两种,我想啊,有多少造访者,就必然会演绎出多少“进入”陇南的方法的。

为写这篇文章,我打电话给小学同学也是儿时玩伴,现在琵琶附中教学的好朋友谈进春,问之,亦记得此事。遂让专程去查看,并拍来照片。时间过去了41个春秋,那尤物居然还有,谈春说,只是“现在少多了”。

四、与蒹葭有关的陇南历史文化遗存

了解了“蒹”与“葭”的关系,及蒹葭在陇南的现实存在。同样,在陇南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些地名,也与蒹葭有关。

(一)白马氐武都国曾以葭芦为都

年初夏,与陇南地方史文化学者对武都国治所进行考察时,当地一老人曾说,外纳小学所在地的西北角,就是“蛮坟”所在地。“(以前)那些人(蛮人,又叫“立眼人”或“斜眼人”)在崖根里把(穿塘)坟挖好,感觉(自己)不行了(快死了),夜里,趁人不注意,悄悄地钻进去,把门关上,就再也不出来了。”武都乃白马氐人发祥地,此俗亦颇似临近的陕西宁强县(古宁羌)羌人丧葬习俗。古老的葬俗似乎在告诉后人,这一古老民族不为人知的一些秘史。文化焦红原摄(.3.30.)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白马氐人杨难当的侄子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苻达、征西从事中郎任朏等武都氐人的拥立下,于公元年建立武都国。其国都就在葭芦(今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一说为文县临江镇)。

杨文德是杨玄的幼子,他曾以30斤黄金贿赂魏将古弼,因而在魏将将欲叛的杨保宗及其子弟全部解往魏都时,被留在了仇池。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年)十一月,宋曾派兵助文德攻浊水戍(今成县西南),不胜,杨文德逃奔汉中。宋元嘉二十三年(公元年)春二月,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边冏、天水人梁会,“扇动秦益二州杂人万余户”,占据秦州上邦东城起义。边冏与梁会率人攻上邽西城,“氐羌一万屯于南岭,休官、屠各及诸杂户二万余人屯于北岭,为冏等形援”(《魏书·封敕文传》)。元嘉二十四年(公元年)冬十二月,梁会求援于杨文德,杨文德乘机进据葭芦城,“招诱氐、羌,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资治通鉴·卷一二五·宋元嘉二十四年》)

杨文德占据葭芦,拥有氐众,又与梁会等互为声援,引起北魏的不安。当时坐镇秦州的封敕文急报拓跋焘,称:杨文德受刘宋封爵,领兵聚众,煽动仇池氐民,窥据城镇,自梁会造反以来,与之勾结,援势相连,“武都氐羌尽相唇齿,为文德起军,所在屯结,兵众已集,剋来不远”,朝廷应速派兵镇压。(《魏书·封敕文传》)

陇右是北魏的屏障,拓跋氏自然不会对杨文德起兵孰视无睹。所以封敕文的求援报告未到之际,拓跋焘已诏令坐镇仇池的皮豹子领军出击。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年)杨文德“阻兵固险”,抗击北魏军,不料,杨文德将领杨高叛变,引魏军入葭芦,杨文德只好弃城南走,“奔于汉中”。葭芦复归北魏。(《魏书·皮豹子传》、《宋书·氐胡传》)

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年)七月,南朝宋太祖刘义隆大举伐魏,再度起用杨文德为辅国将军以作前锋。文德率军自汉中西进,遇前此降魏的杨高率阴平、平武之众前来阻挡,杨文德破杨高军,葭芦、阴平、平武等地重入武都国的版图。

北魏兴安二年(公元年)正月,宋遣将萧道成、王虬、马光由汉中攻魏,又令杨文德与杨头等率诸氐、羌合围武都。城中魏军坚守抵抗,杀杨文德兵余人。魏仇池镇将皮豹子上表求援,又遣人向祁山取马,欲往援武都。杨文德怕魏军断其粮道,回军还入复津(今武都区三河乡一带),据险自守。刘义隆恐魏还攻,又增兵益将,令晋寿、白水送粮于复津,汉中、武兴运粮甘泉,建仓储库,以备战用。后来,杨文德又进攻附魏的啖提氐,仍不胜,被宋梁州刺史刘秀之解送荆州。就在文德被解送荆州的同时,宋以杨文德从祖兄杨头进驻葭芦城,代行政事。宋孝建元年(公元年),刘宋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反叛,杨文德不从,“为义宣所杀”。宋刘骏谥杨文德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宋书·氐胡传》)

宋孝建二年(公元年)冬十月,刘宋立杨文德从弟杨元和为征虏将军、白水太守、武都王。并镇守白水(治:白水:今陇南市武都区龙坝乡秦家河一带)。封镇守葭芦的杨头为辅国将军。泰始二年(公元年)六月,杨元和因力小能弱不能自立,献城降于北魏,魏主封其为征南大将军、武都王,从葭芦“内徙京师”。(《宋书·氐胡传》、《北史·氐传》)

杨元和叛逃之后,其从叔杨僧嗣自立为主,治葭芦。当时刘宋王朝内乱,萧惠开叛变,派治中程法度率兵0出梁州。杨僧嗣率氐众阻断叛军的通道,并派人到建康去报信。宋明帝闻讯后,立即封杨僧嗣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此可视作武都国的再度兴起。公元年到年,从杨文德死到杨僧嗣封王统—,武都国内无主、部众不和达12年之久。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年)十月,杨僧嗣卒。从弟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遣使归顺北魏,“魏以文度为武兴镇将”。(《资治通鉴·卷一三三·宋元徽元年》)

不久,杨文度又叛魏投宋,被封为龙骧将军、武都王。杨文度受封后坐镇葭芦,派其弟杨文弘驻守武兴。是年,杨文度集合氐众进攻仇池,魏守将吴保元兵败,退守仇池山,求援于秦、益二州刺史吕罗汉。魏主闻讯,急诏长孙观等自吐谷浑回师助讨。与此同时,附魏的宕昌羌王梁弥机亦遣二兄率众救武都,“破走文度”。在多方夹下,武都国失利,杨文度退军葭芦。(《魏书·高祖纪》《魏书·吕罗汉传》《北史·宕昌羌传》)

宋元徽四年(公元年),杨文度再次派杨文弘攻伐魏军,攻取兰皋(今康县大南峪)。翌年,(宋升明元年)十月,攻陷仇池。北魏征西将军皮欢喜、梁丑奴及平西将军杨灵珍率4万众进行反攻,杨文弘不敌弃城而走。魏将皮欢喜轻取仇池,并收浊水城。

宋升明元年(公元年)冬十二月,魏又攻下覆津(一名复津。今甘肃武都东南)、葭芦,杀死杨文度,武都国至此灭亡,武都国政权传二代四主,历34年。(《资治通鉴·卷一三四·宋升明元年》)[8]

(二)葭芦下游有葭萌水与葭萌县

另外,在白龙江下游一百多公里远的白龙江嘉陵江交汇处的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县,曾经也有个与蒹葭有关的名字——葭萌。葭萌既是个古县名,又是条古水名。

《华阳国志》记载:“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从子午道伐蜀。”

作为古水名,是因古白水(即今白水江)下游流经秦汉葭萌县北,称为葭萌水。南朝宋元嘉十一年(公元年)梁、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遣将萧承之破杨难当,悉复汉中故地,置戍于葭萌水,即此。

作为古县名的葭萌,曾经属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因以为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三国蜀汉改名汉寿。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年)刘备自葭萌进取涪城,即此。到了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晋安县置。取秦故县为名。治故县南。元初并入昭化县。[9]

四、结语

正如李四光先生所言,陇南确乎是个“宝贝的复杂地带”。《诗经》时代距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那片苍苍茫茫的蒹葭,仍蓬蓬勃勃地生长在陇南大地;虽然吟唱与被吟唱“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离我们远去了,但文化的基因却一直遗传了下来。其实,不仅仅是《诗经》之《秦风》与陇南文化有关,《鄘风》“蝃蝀在东,莫之敢指”与陇南“天上的彩虹(旧时名将称“jiang”)娃娃家手不能乱指,指了就得六指儿,害疝指儿呢”,以及陇南武都旧时的“叫魂”习俗与屈原《楚辞》里的《招魂》,无不闪烁着文化穿越千年时空仍旧隐秘若现的遗传密码。当然,历史早已渐行渐远了,而我们解读与破译工作亦是任重而道远的。

年9月10日--17日,初稿于陇南政协文化文史委

①《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典籍《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书》之中。《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书”。书中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

②参见王林宝:《诗经·秦风有四首作品产生于陇南》,据作者本人介绍,此文年,年先后发表于《陇南论坛》《开拓文学》。

③参见焦红原:《唱着诗经入陇南》,该文是应邀为“红川酒业杯陇南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决赛”选手才艺展示《家乡美》撰写的演讲材料(7年8月18日)。

参考文献

[1]焦红原.陇南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P43.

[2][3]二十五史.史记秦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22-23..

[4]焦红原.陇南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P41-42.

[5]李子伟.文化天水[A].《诗经》中的《秦风》[C].6.

[6]陇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陇南文史(第一辑)[M].甘出准字总号()号.P-.

[7]《辞海》(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8]焦红原.陇南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P-.

[9]《辞海》(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焦红原,诗人、地方史文化学者,曾荣获“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出版有《山水陇南收藏》《山水陇南诗意》()及专著《陇南文化》()等,现任陇南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

—END—

西汉水文学

智慧的视野

诗意的栖居

-06

长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