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那点事儿 我们有趣又有料~阿坝的歌舞既回响着历史的节奏 又融入了时代的鼓点 古与新,动与静,快与慢 传统与时尚 都能在阿坝歌舞里生根发芽 01 熊猫舞 国家级非遗项目登嘎甘又叫熊猫舞。“登嘎甘”是白马藏语的音译,汉译就是“熊猫舞”。这是一种起源于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核心主题从最初的“驱邪避祸”已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祈祷祝福”。表演“登嘎甘”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进行,一般用莽号、鼓、钹等乐器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子、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 02 马尔康嘉绒锅庄 马尔康,是嘉绒锅庄的故乡,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嘉绒锅庄艺术之乡”。马尔康的原生态嘉绒锅庄,与“西藏踢踏”、“巴塘弦子”并列为我国藏区三大舞种,也是阿坝州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阿坝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在马尔康,乡乡有锅庄,村村各不同,因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马尔康嘉绒锅庄被舞学界誉为“中国圈舞的活化石”。 嘉绒锅庄是嘉绒藏区特有的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舞蹈形式有着浓厚的原生态舞蹈美学特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形象的反映出了游牧、狩猎、山地农耕习俗的特点,综合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组舞和圈舞的形式。 03 红原雅克音乐季 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是四川省音乐产业领导小组重点工程项目——四川省“春夏秋冬”四季音乐季的夏季站,是“高规格、高水平、高海拔”的音乐节品牌,是公认的国内“音乐+旅游”城市全民文化互动新标杆。音乐季深挖红原本土民族文化,结合世界音乐元素,从策划、运营到执行,均由四川本土团队一手操办。 04 多彩演艺 文化遗产体现着历史的传承力,文化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包容力,文化创意体现前瞻的创造力,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发展壮大阿坝景区演艺市场,是推进全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壮大全州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在阿坝州,文化的经济属性集中体现为文化与旅游兼容双运,共生共育,共建共享。具有阿坝特色的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演艺娱乐产业为亮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大步向前。 05 欢乐节庆 在阿坝州的大地上,藏羌回汉各民族创造出绚丽多彩各具风格的民族文化、民间文艺,并以民俗节日为平台,将多彩的文艺之花在全州各地展现给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客人面前。阿坝的节庆中,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是一个大类,如春节、藏历年、羌历年、黄龙寺庙会、看花节(主要流行于嘉绒藏区)、夬儒节(主要流行于理县蒲溪乡一带)、瓦尔俄足节(主要流行于茂县一带)、莫朗节、雅敦节(主要流行于阿坝县、若尔盖县)、牦牛文化节(主要流行于红原县、若尔盖县)、祥隆节(主要流行于红原县)、壤巴拉节(主要流行于壤塘县)、扎崇节(主要流行于阿坝县)、赛马节(主要流行于牧区)、酥油灯节、白马藏族歌会(主要流行于九寨沟县)、小金四姑娘山转山会等。另外一个大类是产业盛会,如雪梨节(主要流行于金川县)、若尔盖黄河大草原旅游文化节、九寨沟国际冰瀑旅游节、马尔康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等。 06 民风民俗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逐步构成这块土地的主要民族:藏、羌、回、汉,他们为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谱写了绚丽的篇章。被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的“民族走廊”经过这里,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阿坝文明源远流长 欢迎你们追寻阿坝州“远古之声” 走进阿坝州听“文化之声”、赏“悦动之声” 走遍千沟万壑 叹山高水长“自然之声”! —END— 爆料添加小编 视觉总监:刘国兴 总编辑:王建宏 素材来自:阿坝州全域旅游系列丛书《闻声而来》、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如有侵权,作者请联系我们,谢谢! 阿坝那点事 身未动,心已远 长按,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