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总第83期

前不久,本号发表的内江老人罗宗福先生的藏区生活回忆录《寻找流失红军幸存者》,在阿坝等地和老一辈读者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多家纸媒和网刊相继转载,拥有六亿用户的在线听书电台“喜马拉雅”庚即制作和发表了这篇文章的配乐朗诵。该作品最近还荣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广播新闻专题提名奖。我们今天发表罗宗福老先生藏区回忆录的第二篇。相信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六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血雨腥风中,曾经有过的悲壮惨烈的一幕,体味共和国建国之初,老一辈革命者的无私付出和家国情怀。仓促间穿着破胶鞋在密林中撤退的工作队员,小木屋里彻夜不断的发报声,众多横列于地的嚼着野菜牺牲的烈士的遗体,龙日坝公路边热热闹闹小城镇的建立……这一切恰好深刻诠释了一个成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有驴友告诉我们,天下美景,莫过川西,但我们不要忘记川西奇山异水的亮丽名片曾有过的这一抹底色!

龙日坝上

——、,藏区平叛亲历记

罗宗福

六十多年前,受四川省邮电管理局派遣,我作为无线报务员,随麦洼(今阿坝州红原县)工作队,参加了麦洼藏区平叛和民改建政工作。在气候极为恶劣的高原,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艰苦战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血雨腥风的日子……年的川西藏区,尽管全国已经解放多年了,我党和政府派出的工作队和少量部队已经进驻,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里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民主改革,还基本上处于当地土官老民(贵族)管理控制之下,维持着一种接近农奴制的社会形态。躲在大山深处的反动派残留势力,挑唆鼓动当地反动土官,策应即将在西藏发动大规模叛乱的达赖集团,突然发动了反革命叛乱!年5月12日夜,叛乱已经爆发,我们麦洼工作队和驻军某部二连,奉命从麦曲尔河畔驻地急速撤离。事变突然,我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带上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私人物品,就仓促动身,途径河拉玛,在龙日农场一分场作短暂休整。19日,接州委、驻军“前指”来电:“麦洼、安曲、龙日三支工作队于20日到龙日坝集结待命。”麦洼工作队移交由某部四连护送,沿龙壤沟经上壤口进入龙日坝。5月的川西高原,积雪初融,寒气逼人。龙壤沟沟深林密,并没有什么“道路”。部队在林间披荆斩棘,搜索前进,工作队尾随其后。进到沟中,突然,一连串枪声响起,躲在林中的叛匪发动袭击,我队猝不及防,有两同志身负重伤。前卫两个排立刻追击,我队电台急速隐蔽开机联络,向“前指”报告受阻地点。十分钟后来电:“不得入林搜山,继续前进。”我队一边高度警惕,一边继续向目的地前进,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按时到达了龙日坝草原中部农场驻地。先期从上壤口撤退的龙日工作队,在藏族干部阿登队长带领下前来慰问,并为我们安排驻地。农场场部上无片瓦,仅是泥巴盖顶、草皮作墙的单披式土屋。我们电台被安排在又黑又潮的碉堡里,不利于电台工作。我跑去向老场长反映。老场长见我,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时隔一年,今天又见面了!”见我和机要员周悦脚上都穿的是烂胶鞋,立即叫农场管理员发给我俩一人一双“力士”胶鞋。听我反映情况后,他立即把我们机要电台安排在场部办公室旁边的两间小屋子里,并叫人用木板给我们搭床,还从库房里拿来三套棉被,供我们六人使用。第二天,州委、“前指”的领导得知我们安全到达后,于午后用嘎斯车(苏联产军车)运来了州级机关干部捐来的衣服、被子、鞋子、袜子,给我们每人增补伙食费人民币40元。一周后,专车从成都运来了新的“报话”两用电台,新的“T”型天线高高架在屋顶上,马达不停运转,准确、及时地接收上级的指示,并把麦洼平叛工作的情况传向远方……深夜,农场周边仍然有零星枪声,我们多么盼望从“草登”(马尔康县所派工作队)方向撤出的工作队啊!已经过了两天,还没有他们的消息!他们要经过草地“六寨”三县结合部,必须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越过开阔的草原沼泽,人少,装备又差,而且没有向导,道路不熟,处境十分危险!天明时,三分场来人向总场部报告:草登工作队已撤出,途中被叛匪追击,伤亡很大,有三名重伤员在分场包扎救治。老场长命令:立即派担架和警卫连两个排去接应,并将烈士遗体抬回到龙日坝公路边。午后,州委、军分区领导亲自乘车前来,向烈士们致哀并扶灵入土。我们工作队全体队员以无比沉重的心情整队前去追悼。十多位男女烈士的遗体,并排躺在路边,多位同志是多处中弹,浑身鲜血浸染,身上还挂着野草树叶,脚上满是泥泞。他们嘴里还含着赖以充饥的野菜“酸酸草”,衣袋里也放的是“酸酸草”!可以想象他们撤退的仓促和行军的艰难!见状,众人无不感动落泪。为了民族团结和进步,他们吃了大苦,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为条件所限,我们甚至在他们下葬的时候,也未能为他们穿上一件稍好一点的服装!几十年来,那十几座坟茔,镌刻着烈士英名的石碑,永远屹立在龙日坝公路旁。汽车来往经过时,人们常常鸣响喇叭,表达着对烈士的敬仰!三支工作队在龙日坝集结。龙日工作队工作范围为上、中、下壤口和草地“六寨”。队长是“民干”阿登、副队长是汉族干部冯X钊,全队约20余人。阿坝县所属安曲工作队工作范围是阿坝县查理寺至安曲白河以西,住在白河边渡口处,筑有坚实的围墙工事,当时有驻军。我所在的麦洼工作队地处草地腹心,工作队干部32人,并配属有省派无线电台,西南第二卫生工作队,商贸、银行、邮政、气象员70余人,工作范围是有藏民八千余人的麦洼八大部落。为统一开展草原牧区各项工作,7月1日经上级批准,成立了“麦洼民族工作团”(县级),上级指派州委工交部长周林森(老红军)任工委书记,董学道任副书记,统战部、宣传部、组织部相继建立,干部抽调配备,集中学习后重新分配。上级拨专款,在龙日坝成阿公路一侧规划工委、政府办公场所及商贸等区域,调集建筑工人及农场劳改人员千余人,仅两个月时间抢修建成工作团部、商贸、银行、邮电等设施,一座小城镇出现在“龙日坝”上。成都至龙日坝汽车往来畅通无阻,农场公路沿线各色各式帐篷、土屋纷纷建立;茶馆、酒馆,各种小吃摊应运而生,尤其是头戴白色小帽的回民卖的“哈哈饼”、牛杂汤十分诱人……那繁荣景象,使人很难想象,曾经匪患猖獗,寂寞苦寒的草原会如此热闹非凡!由于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还没有完全消除,地方反动势力、残匪仍在兴风作浪、挑拨离间,草地武装叛乱分子气焰十分嚣张。7月,残匪多次袭扰龙日坝分场劳改场所,抢走牛羊,掳走劳改人员。更严重的是,在龙日沟,叛匪突然袭击,枪杀我巡线班12人,抢走一挺机枪。当时,多数藏民被胁迫,远离我们,拒绝与我们来往,工作队仍耐心地、仁至义尽地通过各种关系做工作,以“团结为重,消除隔阂”。10月初,“中央慰问团”来草地慰问,带来了党中央、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各族人民受到了鼓舞与教育。慰问团向牧区藏民发去救济金,向寺院僧众发放“布施”,藏区工作迎接着新的转机。一天早上,突然接到河拉玛一分场二号碉堡来“有8个麦洼藏民身背叉子枪,赶着20余头牦牛,吆喝着找工作队。”当时我留守值班,得到上级“请藏民老乡就地住下,待请示后再告知。”我当即开通电台向上级汇报,领导决定由我“妥为接待”。我破例将来者安置在团部围墙内,热情地收受了哈达与酥油饼,以及土官亲笔信等物品。来人中有原“塔洼”部落的小土官阿中,他深情地向通司说,工作队走了以后,住地被烧毁,一切物资被叛徒土匪抢光。称他还为“工作队”念了平安经,穷苦牧民日夜盼望工作队回来。此次前来是因当地严重缺粮,希望政府能提供青稞公斤。从阿坝赶来龙日坝的董书记向州委请示报告以后,派专车及时运来了青稞,来者如愿以偿,高兴而归。后来,麦洼工作队全体干部经整训后于年3月8日乘四辆汽车,进入新建成的“龙唐”公路49公里处河拉玛桥头,安营扎寨。群工组、医卫人员在驻军配合下,深入临近周边帐篷为牧民送医送药,加强与牧民接触,密切政府和藏民的关系,防止残余反动势力挑拨离间、兴风作浪。4月,车队频繁往来,运来了大批粮油物资,草原的春天即将来临!5月1日,我军再次进军麦洼。我们工作团的安全得到较大的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了。尽管已过去60余年,但是,每当回忆过去,我仍然激情满怀!我的战友,绝大多数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浮现在我的眼前。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当年麦洼民族工作队工作过的地方,如今的草地牧区红原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牧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安康,过着幸福的日子!(完)

▲作者近照

罗宗福,男,退休干部,现年87岁。51年参加工作,54年调入麦洼工作队。56年入党,先后担任红原龙壤乡、瓦切乡党支部副书记。“文革后”,先后担任红原县林业局、农牧水电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81年调内江,先后任内江市中区农水局副局长,市城乡建设处副主任,内江市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副经理、市中房公司工会副主席等职。

往期精彩

(点击观看)

↓↓↓

知青往事——弹花匠

砸锅换灶

那个“她”

落单大雁何处栖

甜城记忆——团圆

甜城记忆——我的老邻居

内江往事——善待动物

诚望全市各县(市)区文友,以及内江籍的外地文友和曾在内江工作、学习、生活过的文友,尤其是曾经上山下乡的内江知青和下乡在内江的外地知青文友,踊跃赐稿。文稿以记叙和议论之随笔散文为主,注重故事性和细节化,力求可读性强,原则上不超过伍千字,并附两百字内的作者简介和与文章相关的照片,以电子文档发到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