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近年来,驻守在此的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官兵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积极参与驻地脱贫攻坚行动,带领和帮助驻地群众向贫困宣战,大力帮扶马尔康市丹波村、理县日尔脚村、若尔盖县班佑村,援建阿坝县龙藏乡少年武警学校、若尔盖班佑村武警爱民学校、红原县查尔玛小学,用实际行动唱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赞歌。

扶志与助学同步抬高站位大事大抓

“感谢武警叔叔在寒冷冬天送来的迷彩校服……”年冬天,支队为阿坝县龙藏乡中心校进行“少年武警学校”授牌并为全校师生捐赠校服。“以前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加之部分老百姓经济收入微薄,导致一些适龄儿童辍学无法受到正常的教育。”阿坝县龙藏乡少年武警学校校长告诉笔者,这些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武警官兵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学校不仅修建了新的教学楼,还新增了许多教学设施,改善了学生生活环境,提高了教学水平,老百姓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从以前的几十人到现在一百多人,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也越办越好,工作的热情也更高了。武警阿坝支队紧紧扭住“爱民助民、强基固本、助学兴教”系列工程深耕厚植,始终坚持“资助一名学生,温暖一个家庭;援建一所学校,培塑一代青年”的思路,在阿坝、若尔盖、红原县先后投入资金,援建了3所“武警爱民学校”,先后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入学、23名辍学高中(中专)生重返校园,捐赠图书2万余册、校服余套,配置多媒体办公教学设备。同时,支队每年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才,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开始不到57%达到了98%以上。特别是为少年武警学校打建的“思源井”,解决了高原师生饮水难的现实困难。为学校购置了的户外移动音响、教师图书角书架、照相机、电视机、影碟机、热水器和APP智能取暖器等生活及办公用品进一步改善了援建学校师生教学生活条件。

输血与造血并重真帮真扶成效明显

马尔康市丹波村因地处高海拔山区,生产资源匮乏,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维生,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被四川省列为全省重点扶贫村。得知这一情况后,支队主动与丹波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商定脱贫致富计划,通过一番调研论证,他们发现丹波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自己的产业,没有经济的创收点。为此,他们请来农业专家,实地论证产业扶持计划,将全村划分为藏香猪放养区、雪山兔养殖区、大棚蔬菜种植区、高山芍药种植区等多个产业区,投资修建了腌腊制品生产加工厂,主动将资金、技术送到村民们的手上,有效增强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近年来,支队帮助该村砌堡坎、平整土地、搭建瓜果蔬菜大棚,并将所产的瓜果蔬菜纳入支队副食品采购,畅通产销渠道,开展消费扶贫,真正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支队紧密结合帮扶村资源潜力、村情民情和群众意愿,精准选定帮扶项目,精准统筹力量资源,精准督导推进落实,着力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努力用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支队帮扶的马尔康市丹波村在“国检”中被评为“省级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被誉为“党政军民共扶贫”的典范。

当前和长远结合科学统筹靶向精准

支队党委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任务、主官工程紧抓不放、强力推进,科学制定了一系列当前和长远的方案计划。他们多次到现场调研解剖麻雀、推进督导,组织召开任务部署会、现场推进会、军地联席会,形成了党委统抓、主官亲抓、进村跟抓、军地共抓的强劲态势,逐步实现了蓝图变施工图、施工图变贫困村新的面貌图。马尔康市丹波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症结大多源于村医疗水平不高。年,支队医疗队来村里给村民巡诊,发现村卫生室缺少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很多群众的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便将村卫生室确定为医疗援助点,购买治疗推车、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设备,同时,安排村卫生室泽郎木初到支队卫生队进修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并且每月1号派出军医到村卫生室坐诊,每月第三周派出支队卫生员驻村帮忙一周。人民军医心向善,真情帮扶传美名。支队援助丹波村卫生室以来,先后成功救助3名急性病患者,武警官兵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带动了丹波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了村民大病看得起、小病不出门,一病入“冬”的不复返的情况。据悉,今年该支队在总结援建马尔康市丹波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全力援建理县日尔脚村卫生室,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最根本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突出出来,大力扶持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长远目标相匹配的特色产业项目,计划投入资金为丹波村新建蔬菜大棚30亩地,帮助阿坝县龙藏乡少年武警学校和红原县查尔玛小学修建塑胶跑道和供暖系统,采购办公设备,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生活条件,同时,在学校设立奖学金,以奖代助,提高教学质量。支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父母,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和标准干好脱贫最需要的工作、办好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尽部队所能、急地方所需、助群众所盼,用实绩行动回馈驻地群众,扶贫足迹踏遍雪山草地,干的一件件实事,就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使这片红土地充满生机和希望。

作者:徐华文王建匡安勇吴星文

更多精彩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