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视角,阅尽平行世界--- 作者 张天一 「吃过糠,争取过上山下乡。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当了民办教师,却领不到工资,只好耕地种菜,沿街叫卖......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汶川映秀遭遇8级特大地震......人生苦短,坎坷经历一言难尽。 张天一语」 序言 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把这一刻作为永恒的记忆,定格在心灵深处。 享受生活,游览风光,抱着美好愿望的我们骑游队一行12名队员,在行驶到四川汶川映秀收费站那一刹那,亲眼看见了地球的咆哮,现场体验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所带来的侵袭,眼睁睁的看着两名队友的无奈离去和山区群众家园的毁坏和生命的消失。 在大自然中,生命脆弱的像一根芦苇,但我们的生命又高贵的难以衡量。我们再心底向命运之神发出愤恨的追问:何以无情的夺走我们兄弟姐妹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我们坚定信念,直面生死。通过自救,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在解放军的救援中,灾难发生60个小时以后,我们终于走出了生命的困境,回到了成都,回到了生命的安全地带。 这是一次永恒的生命之旅,而这份用爱心和将强铺就的会是永远的。 劫后余生,大难不死,汶川大地震增添了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伤痛离别时暂时的,灾难还会有,但前头永远有光明。我们用泪水浇灌希望:珍爱生命,善待自己。 凝聚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放下悲伤,我们毅然前行。 年5月8日,我接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电话,摄友马先生所在的骑游队,5月13日要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观光,邀我一同前往。红原,蓝蓝的天空,一望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茫茫的沼泽地,途径的米亚罗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欣然接受邀请。5月10日马先生又来电话,决定行程提前,选择在吉利的5月12日出发(年5月12,农历四月初八,早上八时上路都是双数),要我提前做好准备。 年5月12日上午8时,我们一行12名骑游队员整装待发,从浦江县城世纪广场前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观光采风,决定当晚住在汶川住宿。 中午12时在都江堰午餐,大家向家中报平安后又继续上路。行程中看到沿途的景色如此秀丽,让我无比感慨生活的美好。 一路上我都在憧憬这阿坝州的藏羌风情,心早已飞到了汶川。 车过映秀镇后,我们看到有两条道路可通往汶川,一条是沿岷江左岸的国道,另一条是沿岷江右岸新修的都汶(都江堰—汶川)快速通道。我们向正骑电动车上班的女职工问路,他建议我们走收费的新修都汶公路,我们听从了她的建议(事实证明这次选择挽救了我们的生命)。跨过映秀岷江铁索桥,沿着新修的公路行驶了约5公里,新修的映秀收费站映入眼帘,一辆小汽车正在交费等待放行,当栏杆生气,最前面的两位骑友乘隙冲了过去。小车过后栏杆放下,我们其余10位骑友放慢速度正依次通过收费站,这时,大地开始剧烈抖动,车左右来回摇晃,我骑在摩托车上认为车胎又没气了,刚要下车检查,这时山体开始滑坡,崩塌的岩石像瀑布一样奔泻着向我们袭来,车还没熄火,我扔下摩托车就以刘翔冲刺的速度往岷江边跑。地区不断咆哮,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山体崩塌,岩石滚落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掀起窒息的尘埃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能见度只有20米左右。我站在岷江河滩上弯着腰,目不转睛的盯住山头,像网球运动员一样左右来回奔跑,躲避滚石砸中自己。 8级特大地震后,新修的汶川映秀收费站已面目全非。 映秀收费站工作人员唐华在休息室内午休,地震发生时光着脚惊魂未定地逃生。(这是震后两分钟拍摄的照片,又摄友张亚礼先生提供) 右边那辆就是我的“宝马”坐骑,它牺牲了,把生命留给了主人。 最前面的两名骑友已被滑坡崩塌的岩石掩埋,我们不停的呼喊,但只听见山谷传来悲恸的回声。 8级地震后,劫后余生的骑游队员。 震后两小时,滞留在收费站的共32人。我们迅速自发地成立了自救领导小组,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德阳矿产开发公司副队长李林任组长,映秀收费站王贵东副站长和我任副组长,组织大家开展自救。 自救领导小组经研究,决定召集全体遇险群众开会,会上强调当前应注意防范新的灾情发生:1.震后大雨引起的泥石流;2.余震引起的滑坡;3.收费站前方山体全部崩塌,掩埋了公路并岷江上形成新的拦河坝,构成了一个堰塞湖,雨后山洪暴发;4.余震使映秀湾水电站拦河坝溃堤;5.地震引起的地陷。针对新灾情,给大家指明了逃生路线,并制定了抗震应急措施:1.搭建抗震棚避雨;2.集中食物和水统一保管,并由映秀派出所收费站警务室民警负责管理分发;3.搬运收费站休息室内的被盖、凳子等物品到搭建的抗震棚内,准备过夜。 天渐渐暗下来,由于缺乏材料,雨棚也未搭建好。这时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用收费站铺设木地板的防潮垫围在身上避雨。 此时,小组内当地一名遇险女村民,向自救小组领导指出:这里地势低洼,必须转移。领导小组分析情况后,当即决定跟随这名女村民转移。要转移到的地方其实不远,就在收费站后米公路左边的山脚下,由于公路已被坍塌的公路阻断,我们32人只好带着铺盖食品,横跨岷江(这时岷江水流很小),又沿岷江下游走三百米后,再横跨岷江到达公路(这是一次战略转移,这次转移,又一次挽救了我们的生命) 离开收费站前,女收费员唐华,刘静要求我给她们拍照留念。 到达新的地点后,除了我们32人外,这里已聚集了映秀发电厂职工、架设高压输电线的工人、修建收费站的民工、保卫映秀发电厂的武警官兵和映秀镇老街1组的村民约12人左右。于是我们重新成立了自救领导小组,安排老人和妇女到较高的防震棚内避险;组织年轻工人、村民夜间巡逻,任务是:观察岷江水位变化和监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及时报险。 我们进入映秀老街1组村民早已搭建好的防震棚内,每人喝了由村民提供的定量小碗稀饭。村民不断安抚我们:周围一代只有这里最安全,再也找不到更安全的地方了,要大家放心休息。天下着大雨,伸手不见五指,晚上9点又抬来了八名重伤员。 保卫映秀发电厂的武警指导员,一条腿骨和肋骨在地震中被砸断,躲在战士怀中不断呻吟,我们把止痛药给了他也无济于事。 这位架设高压输电线的工程监理,在地震中被砸掉了一条腿,5月12日晚10时,在地震棚内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奔波了一整天,没有一点倦意,躲在地铺上,频繁强烈的余震不停地摇晃着大地,我们就如婴儿般躲在摇篮中,整夜都在余震和伴随着山崩发出的隆隆声中颤颤巍巍的度过。 年5月13日,天下着小雨。由于粮食的短缺,成年人没有早餐,村民给每人发了三颗樱桃。早餐只提供给小孩和伤员。 雨小了余震不断,我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新的一天的拍摄。 我成了一名业余“战地记者” 我们很饿,只能摘野生樱桃充饥。 无情的地震就这样夺走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命,我含泪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新建的都汶公路受到了严重损坏。 让昨晚在抗震棚中永远闭上眼睛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岷江边安息。 岷江对岸的国道已被崩塌的山体掩埋(此时正在发生的余震滚落的岩石扬起浓浓的尘埃) 我们避险的映秀镇老街1组已成一片废墟 这位映秀漩口中学的初二学生,冒着被飞石砸中的危险,走路回家向母亲报平安,母子相见悲喜交加。 下面这两位母亲,她们的儿子都还掩埋在坍塌的公路隧道里,生死未卜,触景生情悲痛的哭泣。 中国最不屈的灾民,就是这位成都双流县的民工。他给老板看守筑路机械,每个月工资仅有元。地震发生后他被掩埋在废墟中,两个工友不幸遇难。不知他用了多久时间,挖断了右手的两根手指,从废墟中爬了出来,受伤的头用塑料袋裹着用来止血。来到了我们的避险地,村民让他喝了三碗稀饭,还给了五个鸡蛋。 由于通讯中断,我们无法向家人报平安,我们也焦急的想知道家人的安慰。这两位小伙子用带收音机功能的手机收听灾情,边听边转播给我们。 5月13日午后,地址化探队、映秀公路收费站和发电厂全体员工,步行撤离至更安全的映秀镇,只留下保卫映秀发电厂的武警官兵、村民和我们。 映秀镇老街共有5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不同的山坳里,其中1组最大。地震发生后村长和1组组长生死未卜,危难时刻,由老街村共产党员王学文领导村民开展自救。午餐时,他安抚我们说:你们放心,大家都是落难人,我们吃什么你们吃什么,我们吃多少你们也吃多少。并安排了下午的工作:1.重新搭建抗震棚;2.在地面铺设一层火砖重新搭地铺;3.收集村民粮食统一保管分发;4.安排夜班值班人员;5.粮食吃完了,明天杀猪(房屋倒塌砸死的猪),后天杀狗。按照他的安排,大家都动了起来。 两天来我十分疲倦,5月13日晚虽然余震不断,我还是沉沉的睡了一觉。5月14日,天气放晴,我和摄友张亚礼先生早早起床,抓紧时间拍照。 一位在映秀打工的村民,徒步回家向妻儿报平安,讲述映秀小雪已夷为平地,师生还掩埋在废墟中等待救援。这几位家长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围在一起抱头痛哭。 天上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我们以为空投食品来了,我不断挥动红色衣服,直升机飞过来转了一圈又走了。我们很失望,但能理解,应该去就那些需要救治的重伤员。 随着村民粮食的短缺,气温升高尸体腐败而产生瘟疫,我们10名骑游队员决定用三天时间徒步回到都江堰。我们只留下衣物随身携带,其余东西全部丢弃(我没丢弃相机,只丢弃了相机三脚架)。我代表骑游队向村民们道别,紧紧地握着王学文的手,深情的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岩石滚滚被砸中或葬身岷江的危险,横穿乱石嶙峋的滑坡踏上返家的路程。一路所见,尽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我在汶川映秀拍摄震后的严重灾情 漩口学校门前,见到儿子遗体的家长悲痛欲绝,晕倒在地。 漩口中学的学生家长查询遇难学生名单,和学校的救援现场。 这位年轻女同志的丈夫,是修筑成汶高速公路的技术人员。女儿和丈夫都还被埋在废墟中,我流着泪安慰她。 此时,军用直升飞机已飞抵映秀,重伤员被运往成都急救。(左起第二人的妻子还埋在废墟中,他强忍着悲痛运送送往成都的素不相识的伤员) 我们再映秀稍事休息后,又踏上奔往都江堰的行程。 后记 5月14日20时,我们安全抵达了都江堰。当晚,在朋友及家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到了成都,回到了蒲江熟悉而温暖的家。 三天两夜60个小时,我们经历了一次特别而珍贵的生死之旅。再见到可爱的家人时,一种从未有过的珍惜涌上心头。回想一路上曾经互相帮助的人们,感觉就像一家人,没有任何隔阂,所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着走出去。 生命无比的脆弱,但正是有了爱,我们才能无比的坚强。 感谢关心我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和我的学生们。 特别要衷心感谢为我们指路的女职工、德阳矿产开发公司副队长、映秀镇老街1组村民党员王学文、带我们走过米艰险路段的志愿者、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和摄友张亚礼先生在我拍照过程为我拍下了许多珍贵镜头,并未本文提供照片。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我和摄友马先生来到5月12日我们的出发地,为在映秀特大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年5月12日,汶川地震9年祭,良师益友代爷发来张天一先生的这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章,震撼、感动,触及心灵。经代爷与张天一先生沟通之后,我才有缘将这篇珍贵的文章通过:也是一种视角发布出去,分享更多的朋友。在此,特别感谢我与代爷和张天一先生之间的善缘。同时,借此文祭奠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end. 动动手指,把本文分享出去,不胜感激 ▲ 文 张天一 图 张天一张亚礼 编辑 田也 本文由张天一先生授权发布 也是一种视角出品,转载请联系作者 欢迎将文章分享转发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