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离红原厂几十年了,那里承载着我们第一代三线建设和生产者们诸多的回忆和故事,而在岳东简易楼居住生活的那几年里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说它是简易楼,一点都不过分。它的环境和条件比同时代的筒子楼都要差很多,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有它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记录了几十户人家的苦和乐、酸与甜。 这是两座建立在村民之间的干打垒结构二层楼房,每层7户,共用的自来水池台是各家主妇们即见随聊的集散地,楼房东侧仅有的约十平方空地是男人们每晚打牌钻车子的娱乐场,别看小院里房简家贫,可邻里间生活气氛有序,大家上班下班每天照面问候寒暄,平日里的家长里短尽知,不时传来的娃哭大人笑等等,那情景是现在的邻里关系无法比拟的。 前几日办事路过红原厂,趁着停车等人的机会我去看了看曾经居住的地方,眼前的这里残垣断壁已经破败成危房,早已没有人居住,随拍几张照片做为留影。 今日红原新貌,原来的红原商店改名购物中心: 我曾经居住过的岳东简易楼,楼下的共用水池台早已不见踪影: 最左边已经垮塌的房子就是我楼上杨福功居住过的,我的住房在他的下面,窗户紧挨土坡,可见当初室内的潮湿程度。 住进简易楼之前,我们是租住在旁边的村民马娃家,当年马娃家的房子远差于简易楼,现在时过境迁简易楼成了危房,而马娃家却旧貌换新颜,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记得我是81年前后搬进简易楼的,而我第一次见识该楼是大约75年左右,我为同学的弟弟曹荣平在21车间的事情去找书记杨德安,当时这里属单身楼,后来改为了家属楼,而现在居然成了这样,让人唏嘘: 楼上杨福功曾经居住的房子已经冒顶,楼下我曾经居住的房子已经面目全非,自己搭盖的灶房连痕迹都没有了: 这个后盖的小房子就是当年我们打牌的小空地,那时候不赌钱,输了就钻自行车取乐,那些个当年曾经在苦中作乐的邻居们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杨福功、陈同柱、孟庆虎、张永堂、谢臣、郭建峰、郑聚伍、李合义、戴忠...等等还有些见面认识但却叫不上名字的: 别了,红原厂!别了,岳东简易楼!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