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属于国家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省第二轮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和湿地保护试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等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画唐卡”的韧劲耐力和扎实的举措、有力的行动和过硬的作风,精细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落地,高质量确保整县脱贫摘帽、群众脱贫奔康。 一、推动产业振兴,构建产业富民增收体系。 准确把握资源禀赋和基础产业“先天优势”,立足市场需求,依托“绿色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特色种植园、牦牛文化园”引领,统筹企业、基地和合作社,科学共建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延伸产业增值链条,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务工服务等增收渠道。 聚焦现代草原畜牧业。合理配置农牧业资源要素,建基地,创品牌、促改革,强支撑,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牦牛肉、奶、高原牧草和高原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深挖红原牦牛奶、红原牦牛奶粉和麦洼牦牛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采取电商线上营销、帮扶单位促销、企业线下承销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力度,扩展农畜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全面推进政策性牦牛保险和“防返贫”特色养殖保险,财政为适龄牦牛参保40万余头,其中:贫困户适龄牦牛投保参保率达%。率先启动全国藏区“草原保险”试点,首创牦牛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图为红原县牦牛奶加工) 聚焦全域旅游业。围绕“全域旅游景区”及“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建设,提升俄么塘花海、月亮湾、日干乔湿地国家AAAA级景区和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国家AAA级景区质量,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及特色村寨,依托贫困村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体验旅游、工业旅游等多元乡村旅游体系,助推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俄么塘花海国家AAAA级景区) 聚焦绿色生态工业。着力建设标准化牦牛养殖和牧草种植基地,实施一批“短、平、快”和“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项目,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提升贫困人口就业率和可持续增收度。积极培育“阿坝牦牛产业精准脱贫项目”企业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乳业龙头企业+涉乳合作社+牧户”的模式带动牧户增收和贫困户脱贫。尤其是建立贫困户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优先收购鲜奶,价格上涨10%。同时,常年解决当地用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余人入企就业。大力支持更攀农牧民合作总社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牌化建设,采取贫困人口股权“分红保底、只增不减,脱贫转股、死亡递减”方式建立增收利益链,户均股权分红元/年。 二、推动人才振兴,厚植本土人才攻坚战力。 依托农牧民夜校、县职能培训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支援帮扶等渠道,引进来、走出去,分级分类按需组织好扶贫干部能力培训,优化帮扶力量,激发奔康战力,打造素质高、能力强和作风硬的本土人才队伍。 优化一线帮扶力量。坚持“责任划定、分工明晰,紧密配合,功能放大”原则,轮换充实“五个一”和“三个一”驻村帮扶力量,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和帮扶责任人“三支队伍”作用,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确定联系乡镇和龙日坝责任领导33名、贫困村和20户以上非贫困村联系领导17个、联系部门82个、驻村工作组39个、17名第一书记(其中:贫困村13人、非贫困村4人)、名科级领导干部和名一般干部联系、20名驻村农技员、5个农牧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和1个农技专家服务团。 精准发挥人才活力。重视本土人才,吸引回归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返乡人才的服务、指导和培训力度,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参与村“两委”选举,为他们回乡共建美好家园、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平台。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收益分成等方式,开展授人以“渔”行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在了解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安排专技人才,分层分类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改变群众因病致贫健康状况和缺技致贫生产状况及动力不足精神状况,构建“人才支持+产业扶持+精神带动”的脱贫新格局。 激发干事创业动力。落实《关于进一步严明脱贫攻坚工作纪律的通知》《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红原县关心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五条办法》等文件要求,严格进口、畅通出口,突出实绩导向、一线导向和基层导向,发挥激励机制“指挥棒”作用,强化正面激励和反面警示效果,对担当作为、创新奋进的干部大力进行正向激励,对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严肃问责,激发干事动力,汇聚攻坚战力。 三、推动文化振兴,夯实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以“三种文化”拓展牧区文化底蕴,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实现精神富足,培育新风新貌。 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做优做强“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品牌,挖掘湿地草原、红军长征遗迹、安多藏民族风情、马背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及原生态歌汇等自然景观和游牧文化内涵,高标准、高质量融合年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第二届藏羌彝原创音乐盛典暨第七届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联动打造藏区首个“VR智慧全域旅游”户外音乐节,举办十六届“银珠杯”农牧民篮球运动会、藏棋比赛和赛马会等体育赛事,多层次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弘扬社会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开展“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系列活动,推进“敬信勤新”新民风评选和奋进之星、勤劳之星、诚信之星、法礼之星、卫生之星、教育之星、和睦之星“星级评定”,使全体群众在理想信念、脱贫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凝聚脱贫共识,鼓舞奔康斗志,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图为“星级评定”激励表扬大会) 丰富牧区大众文化。抓好文化广场、文化屋等阵地建设,采取电视台“今日·红原”直播、微红原转播和群众现场观看三种方式,整合“党政宣讲、马背宣讲、姊妹宣讲、夜校宣讲、大德高僧宣讲”等力量,加强政策引导、思想引导和典型引导,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理念、政策理论和科技知识宣讲,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有力推动宣讲活动进机关、进牧村、进寺庙、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实现法制宣讲、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三融提升,增强干部群众的法纪意识、政策意识和科普意识。 (图为日干乔湿地保护区) 四、推动生态振兴,准确绿色生态发展定位。 红原全县生态资源以森林、草原和湿地为主,县域内面积50Km2以上大小支流55条,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保护与脱贫奔康双赢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自然生态美和人居环境美,以农村安全饮水、乡村环境和中小河流等人居环境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对城乡面貌、重要节点、特色空间、建筑特色、沿街立面等进行集中治理和改造,突出地方特点,营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全域风格风貌。 着力增加生态服务红利。聚焦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推进“大生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落实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生态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推动贫困群众有序参与生态治理和森林、草原、湿地、河道资源保护,整合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增加贫困户收入。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亿元全方位实施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补偿和林草植被恢复等生态治理项目,严格基本草原、生态红线、禁养区、河长制等生态保护制度,依法整治在草原上乱搭乱建乱占行为,开展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科学利用,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塑造草原风光旅游做好铺垫。 着力全面建设生态旅游乡村。依托“草原风光”“藏文化”等生态人文资源,以G(含九红草原风光路)为核心,打造阿龙路和达格则精品自驾游环线,拓展文化体验区、综合服务区、草原风光区和山林风景观赏区,形成“一轴两环四区”的全域景观格局,覆盖全乡11个乡镇34个自然村,构建具有红原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舒适优雅的生态人居体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 五、推动组织振兴,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依靠和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服务、引领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乡村善治,凝聚发展合力,确保组织创优秀、干部争先进、党员作表率和群众得实惠。 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全面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以“党委统筹、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科学分析研判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从组织、扶贫等部门抽调专业过硬、业务精熟、作风良好业务人员成立工作组,从班子结构、运行机制、工作成效、廉洁自律、群众评价5个方面全方位开展村“两委”班子分析研判,全面掌握“一手”资料,分析研判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整顿方案和工作措施,以“三分类三升级”推动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提到基层党组织整体能力。 提升基层党建服务水平。以“牧区基层党建示范县创建”力促基层党建“整县提升、全面过硬”,完善六大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四个领域创建标准、五项党建工作推进机制,推行“党建例会+党员大会+主题党日”每月相对集中固定一天“三合一”套开模式,建立“一中心一站一点”便民服务机制,创新村级活动阵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科学化管理”的三化建设模式,着力解决村级活动阵地功能不完善、利用不从分、管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突出的问题。 抓实基层党建脱贫引领。鼓励党员干部先行先试,采取“请能人、推新人、选强人”方式,引导在职党员、回乡党员和流动党员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培植脱贫“党员示范户”“党员产业”和“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等“样板”,展现党员干部扶贫新作为新气象新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一线扶贫核心作用,全力推进以“环境优化、产业突破、民生改善和动力提升”为重点的党建扶贫工程,在全县34个村4个社区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党员中心户+牧户”“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联结型党组织模式和“党建+”牲畜轮换饲养、红利反哺、草场资源整合、光伏产业直补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党建+星级评定”激励机制,解决当前与长远、强基与固本、输血与造血等问题,带动农牧民群众抱团发展、聚力奔康。 主管: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 主办:红原县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 主编:彭启力 编辑:吴夏原 供稿:扶贫移民局 hyxwzx .香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