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志愿者走进阿坝》纪录片 出品: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阿坝州文联《中国摄影报》 制作: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新媒体摄制组 8月1日,阿坝县各莫乡塔尔青一家,这是“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第一张草原牧区全家福。(摄影:余德军) 文艺惠民:转战在高原的四川摄影人——“温情阿坝·藏寨羌乡送全家福”活动侧记吴歆 01年8月11-17日,由中国摄影报社、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阿坝州文联联合举办的“温情阿坝——藏寨羌乡送全家福”活动在阿坝州多地展开。活动历时7天,深入到阿坝州理县、马尔康县、阿坝县、红原县、黑水县、茂县,行程近公里。在6个惠民拍摄点现场为藏族和羌族群众拍摄并赠送照片00余幅;举办了场主题为“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的摄影展,5堂由知名摄影家和学者主讲的摄影讲座,举办了中国摄影报“走进阿坝”影友擂台赛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当地藏、羌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藏族、羌族群众以及当地摄影人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阿坝州文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活跃阿坝州文化活动以及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由四川省文联副巡视员、秘书长钱江平带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达军,中国摄影报社副社长方焕然,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副主席陈锦、陈宁,阿坝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周文琴,以及来自省上和阿坝州的摄影志愿者一行0余人组成的文艺惠民队伍,长途转战,深入藏、羌腹地,克服高原不适与严重体力透支,尽可能多的为当地群众服好务。在活动中,许多队员表示,虽然很累,有时也会觉得身体吃不消了,但是看到藏族、羌族同胞拿着照片时的喜悦,就什么累和苦都忘记了。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队员们说:“在很多场景下,是当地的藏羌同胞们在温暖着我们,他们一个眼神、一个笑靥、一个羞涩的表情都会打动我们,使我们觉得有责任和冲动与他们在一起。”队员们一致表示感谢活动的组织者,认为活动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洗涤,是对艺术创作的再认识和新认识,是对艺术创作多样化以及题材多样化的深度理解,并希望能更多地参加这样的惠民活动。 8月15日上午,摄影志愿者赶赴红原县途中,走进查理乡塔哇村牧民尕尔让的家中拍摄全家福。图为拍摄现场。(周军摄) 从碉楼到草原“全家福”温暖藏寨羌乡镜头一:理县。11日下午,摄影志愿者背负拍摄、打印器材,来到理县薛城镇筹边楼开展全家福拍摄活动。在现场,志愿者搭设背景布,布置影展。“免费拍摄,立等可取”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当地群众纷纷换上节日盛装而来。建山村半达小组村民潘学文临时当起了志愿者,他在现场做起了“情绪调动员”,主动站在摄影师身后做着各种夸张的表情,让天安门背景前的拍摄对象露出灿烂笑容。活动当天拍摄并赠送照片余幅,群众的欢迎程度超出了活动预期,志愿者们预先准备的耗材不够用了,只能又电话增补相纸通过客运班车从成都发到活动第二站马尔康。 11日动员”。理县薛城镇。建山村半达小组村民潘学文在现场做起了“情绪调 镜头二: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是阿坝藏羌文化走廊上典型的嘉绒藏寨。村内有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日下午,摄影志愿者来到西索村。提前得到消息的当地群众早已换上漂亮的民族服装等在村口。志愿者们各司其职熟练地准备好设备,在路旁一辆拖拉机车箱里布置打印工作台,0岁的尕西卓玛是川北医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她扶着奶奶带着妹妹、爸爸、妈妈一家五口来到拍摄现场,拍下一家人1年后的又一张全家福。1年前的全家福照片里,她才8岁,妹妹岁,爷爷也还健在,那是一位成都的自驾车友为她家拍摄的。带着从前那张全家福照片来的卓玛指给我们看,一家三代幸福地坐在门前,笑容可掬。想到十余年前的场景,卓玛妹妹略显潸然,“以后每年都要拍一张全家福!”卓玛捧着刚打印出来的全家福照片如是说。 看着村民一家家在“天安门”前拍下全家福,马尔康县文联主席杨素筠又是另一种感受,“用天安门做全家福的背景,选得好!让我想起了父辈,那时候,玻璃板下有张天安门背景的照片是一种幸福。”她说,0岁以上的老百姓对天安门的那种向往,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还不能体会,今天他们和家里的长者在“天安门”前留下的全家福,总会在某个时候成为他们温暖的记忆。 1日下午,西索村,尕西卓玛一家的全家福。 图为尕西卓玛一家01年的合影。 镜头三:神座。“水口一山如虎卧,回头不许众人过。高昂切断水难流,此物名为神仙座。”神座,一个仅有57户人家的藏族村落,宁静祥和。13日,摄影志愿者来到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一进村口,等候在这里的村民就献上了哈达。志愿者们不顾高原反应,顶着烈日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寻找全家福集中拍摄点位置,最终在村道旁开始了忙碌,从村民甲央陈理家牵出电线,在围墙边的手推斗车上布置好打印工作台。“从没见他们这么兴奋过!”神座村支书索白说,村里年轻一辈去过天安门的不少,老一辈几乎没去过,“今天,每一家人都在‘天安门’前合影啦!” 8月13日,摄影志愿者在神座村开展“全家福”拍摄。图为当地村民闻讯后向拍摄点汇集。 图为当地村民观看“最美全家福影展”。(摄影:钱江平) 8月13日,摄影志愿者在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开展“全家福”拍摄活动。图为设在手推车上的照片打印台。 镜头四:大草原。1、15日,摄影志愿者在阿坝县草原各莫乡和查理乡塔哇村,分别为塔尔青和尕尔让家拍摄,这是“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工程第一次深入草原牧区拍摄全家福。 镜头五:15日,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村民克周的老母亲8岁了,还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志愿者闻讯后专程来到他家。克周说,以前照相都是进县城,家里也没有一张全家的合影,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这个时候,站在门边的克周母亲用藏语一直重复着我们听不懂的话,克周说:她说今天终于看到自己的照片了,“好!高兴!谢谢!”克周要求多打印一套照片,要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去,让儿子也高兴。其实,这就是文化惠民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5日,摄影志原者在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为村民克周一家拍摄全家福。 图为克周一家向志愿者挥手告别。(摄影:杨黎明) 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助力地方文艺发展为促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扩大文艺志愿服务影响力,中国文联今年5月宣布,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5月23日”设立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掀起新的高潮,各种活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文艺志愿服务除了常态化,制度化,更需要创新多样化。这次活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中国摄影报社,带来了5个摄影讲座和1个摄影擂台赛和摄影展,将文艺志愿服务形式创新成摄影培训和摄影竞技的方式,助推阿坝文艺事业的发展。 11日晚8点,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宁在理县文联艺术厅为当地摄影人开讲题为“空间无限——教你两手调图方法”的摄影后期技术讲座,60余人参加。陈宁以自己的《依谟彝人》和《带着我的眼睛走西藏》两组专题作品为例,阐述了调图方法在人文、风光题材中的应用,特别是一组“高级调图对比”的示例照片,让现场听众感受了后期技术在数码时代的重要性和神奇魅力。“今天大开眼界!”理县摄影家蒲伟说,这个讲座为我们的后期调整打开了思路,特别是对后期调整中度的把握有了深刻体会,收获很大! 1日晚7点半,王达军在马尔康县委视频会议室,为“阿坝文艺讲堂”第一讲做题为《感悟风光摄影》讲座,讲座还吸引了来自周边县上的摄影人,约10余人参加。王达军从风光摄影的定义开篇,强调风光摄影的个性化,并从光影、时机、发现等9个方面阐述如何拍摄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现场听众表示听有所悟、感有所获,马尔康摄影爱好者朱莉说:“一定要拍摄出有自己个性的风光作品。” 8月1日晚,王达军在马尔康为“阿坝文艺讲堂”第一讲做题为“感悟风光摄影”讲座。 当晚,在二楼会议室,《中国摄影报》阿坝擂台赛的评选也同步进行,擂台赛收到参赛作品余幅,评出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30名。擂台赛的举办,为阿坝摄影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与外界同场竞技、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的平台。名没有参赛的阿坝摄影爱者被邀请为评选监督员全程监督了评选活动。他们表示,感受到了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专业,同时,监督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观摩中收获很大,对擂台赛获奖作品展现的阿坝美丽的人文、风光感到骄傲! 13晚8点半,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影像生活》杂志主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锦在阿坝县开讲《影像的意义》,当地摄影爱好者10余人参加。陈锦以他正在拍摄的五十六个民族服饰为例,再现各民族服饰变化的过程,他说:“用相机去记录这种变化,用影像去留住这些记忆,过0年、50年来看,每一个民族都会通过这些影像产生民族自豪感,这种记录,就是影像的意义。”阿坝县摄影家谢和勇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不得了!真不得了!陈锦老师通过服饰,来折射一个民族的地理环镜、历史传承、生活习俗、劳作方式等,包含了太多内涵。这种没有修饰的呈现,一点点将作者的理念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画面上的东西,还有画面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带给我们思考。平时,我们阿坝县摄影人了解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