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红原县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10+3”农业产业体系、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发展战略和县委“三地两心一时代”目标定位,将现代草原畜牧业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要素配套、全社会推进,强化畜牧产业战略地位,强力推动红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

抓牧业基础设施,构建畜牧业生产体系

红原县围绕生态保护、畜牧生产、防灾救灾、改善民生等方面,不断加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近年来,新建草原消防通道公里、板涵95座、新型标准牲畜暖棚个、牲畜防疫巷道圈个、新型家庭示范牧场个、年设牦牛冻精改良点40个、购置各类大中型草业生产、运输和加工机械余台套,背负式割草机余台、挤奶桶个,运奶桶个、冷藏保鲜烘干设施设备32座。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生产方式。

2

抓牧草产业培育,拓宽畜牧业经营体系

红原县严格落实基本草原、生态红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区轮牧等生态保护制度,大力宣传贯彻草原法、草原生态补奖、草原征占用、牧草良种补贴等政策制度,为牧草产业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县域内有草科院、西南民大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人才团队,为草、畜生产技术、草地管理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保障。建设国家级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亩、抗灾保畜基地4个、种草合作社3个,草产业经营大户8户、县级农机服务合作社1个,牧草产业带3万亩。累计开展草原围栏建设万亩,优良人工草地面积增加到61万亩。实施户营种草50万亩,建设标准化草场10亩。以优质青干草为代表的草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快速发展,全县5家规模经营主体年累计生产青干草捆4捆,草产品畅销县域及周边县市,销售额达万元,年提供剩余劳动力就业务工岗位50余个,贫困户户均增收1元以上。红原县牧草产业正加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又一个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3

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牧业安全体系

近年来,各种动物疫病时有发生,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社会稳定、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我县进一步增强动物疫病防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建了覆盖县、乡、村、联户四级的防疫人员队伍名,建设动物检疫电子出证联网点11个。突出抓好全县养殖场(户)的管理,严格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免疫注射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漏洞,仅年累计发放各类重大动物疫病疫苗万头份,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到%,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完善相关手续。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力争做到不漏检、不错检,严把检疫关,双管齐下让群众吃上放心肉。定期组织开展免疫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控宣传工作,通过集中授课、发放宣传册、宣传单、现场讲解、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监测排查,增强防范意识,保障畜产品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抓农牧业保险,完善畜牧业保障体系

近以来,红原县不断完善农牧业保险风险保障机制,从最初的“政府+保险+牧户”三方简单化推行到现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农牧民自主自愿、无害化联动”的多方共建共享,由政府对畜牧业的灾后被动救助,变为事前防范与灾后保险补偿有机结合,探索出了政府+保险公司+牦牛协会+乡村组+牧户“五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几年来,不断提高了参保对象的覆盖面,拓宽了保险理赔范围,政策性牦牛保险、天然草原保险、牦牛价格指数保险、防返贫保险等农牧业特色保险,累计为牧民提供风险保障84.72亿元,累计出险赔付2.05亿元,为牧区群众挽回了大量直接经济损失,变损失为收入,最大限度确保了不致贫不返贫,促进了牧区全社会保险理念、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变革。促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促进产业发展新体制、促进农牧业风险保障机制。

主管: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

主办:红原县融媒体中心主编:袁泉审核:杨毅编辑:曹静乐供稿: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投稿邮箱:hyxrmtzx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