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狂飙为我从天落

作者:马寿宇

他们留在了草地

我是迎着高原西晒的阳光走进红原的,走向一片到处印着红军足迹的大草地。她与浸在我年轻时代的热血里的那片只产青稞的丘状草原相邻,就只隔着海子山和阿依纳山。说是隔着山,其实是隔着不很峻拔的草原上很舒缓的隆起地带。也许因为水分蒸发的快慢不同,山上的森林全长在阳坡,黑黢黢、齐刷刷的。每座圆润的山头便是草坡和森林的明显界限。坐在车上特别是车爬到高处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片片阴坡上的深绿色的森林和云投在阳坡上的影子。我们就在影子里和没有影子的山坡和草原上穿行。

西晒的太阳射在人的皮肤上有一种烧灼感。强烈的阳光晃得驾驶员睁不开眼睛。如果前面还有一辆车扬起灰尘的话,驾驶员真的就会开出公路开到草地上去,或斜在水沟里。所以他们有时得把头伸出窗外开着车,也许只有草原上的驾驶员才有这个本事。但是我们还是陷在了水草地里。“日干乔”,驾驶员说。语气里强调这个地名,“这就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大沼泽,现在已是黄河上游湿地生态保护区”。这个开遍诱人的格桑花、紫瑾花、黛黄花的死亡陷阱!多少红军的英灵长眠于此。我们好不容易才在养路工人的帮助下把车弄起来,然后继续沿着这片湿地前行,一路我的心情很沉重。脑子里就浮现出《这里黎明静悄悄》中苏联女兵陷进沼泽的镜头,浮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一个个陷进去的情景。隔着车窗,大沼泽渐渐远去,我用喉结吞下悲伤。过了好一阵,我猛然问驾驶员:这里的藏民可能捡到他们的遗物吧?比如帽子、挎包、水壶等。驾驶员说,不晓得嘛。我才一下觉得问错了人,他才二十多岁。过了日干乔,太阳光已不很强烈。驾驶员哼起了藏歌,他悠扬的歌声经常被横穿公路的牦牛打断。一些小牛犊还站在路中间不走。我们按了好久的喇叭它才很不情愿地让开。阳光把山边的云勾出一个金色的轮廓,这个金色的云影亮了一会儿过后我们到了县城。此时牧场上的牦牛正慢慢向一个个黑色的牛毛帐篷移动,一幅草原牧归图渐渐隐没在夜幕中。这一路的印象,挥不去的还是日干乔。这里是我工作的最后一站,既有茫茫草地,又有巍巍雪山,刻下了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难最为悲壮的征程,红原因此得名。它是中国版图上的一块悲壮之地,一片英雄的热土,有了红色的基因。红军在这荒无人烟、遍地沼泽、天气瞬息万变的草地辗转年余。一些红军没能走出草地,但他们活了下来。于是我有了一份惦记,便有心去了解到了一些流落红军并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史树林,藏名扎西,男,六十一岁。四川省旺苍县黄阳公社红光大队人。年随父史勇丕参加红军,编入后勤医务、缝纫大队。从北川入茂县,经汶川、理县到阿坝,年6月随红二、四方面军过草地,在红原境内日柯、格央一带渡白河,掉队在阿木柯河。一起掉队的还有两人,一个背着罗锅,一个十六、七岁的杵着木棍。途中遇上土官,大的两人当场被杀害,土官见他年纪较小(十三岁),叫他跟着马屁股走。后把他送给谷青活佛当娃子(农奴),烧茶、背水,兼学藏文。三十岁到拉萨朝藏,年回红原,背水、烧茶到解放。民主改革后到瓦切牧场当保管员,现已退休。罗大学,男,六十五岁,四川省巴中县郑庙乡人。年6月参加红军,部队番号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后编入红九军。参军后随部队长征,到过旺苍、北川、土门、茂县、威州、理县、马塘、甘孜、天全,后来返回马尔康到草地。年9月在天全县十八道水被国民党刘文辉部队打伤,因伤口感染不能行走,在毛尔盖掉队。解放后到红原龙日坝,现守烈士墓。吴贵春,藏名俄日,男,六十一岁,四川省万源县大竹区庙波公社人。年参加红军,编入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政治部当司号员。因病在毛尔盖掉队。年从毛尔盖讨口流落到麦洼,帮寺院烧茶背水。杨志俊,藏名索朗,男,六十二岁,江西省兴国县龙潭公社人。年参加红军,编入第一方面军,年8月掉队在红原色迪坝。年4月参加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原县人委农牧科副科长、阿木柯河革委会主任、麦洼区民政助理员。年5月19日因心脏病去世。侯德明,藏名罗尔伍,男,汉族,六十九岁,湖南省大庸县人。年参加红军,编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学司号。年8月在红原境内渡白河掉队。掉队原因,走不动了。后被格西阿谷(铁棒喇嘛)捡来放牛,兼学藏文。民改后到红原瓦切公社一大队,先后当过记工员、保管员。……他们就这样留在了这片草地,没有听到红军会宁会师的消息,但他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民主改革又使他们重获了新生。年红原建县以来,县委、政府一直在关心这些流落红军。每年都要去看望、慰问他们,生活困难的要给以补助。他们很多都记不起家人,有的还不会说汉话。据88岁的红原老干部李彦稀回忆,80年代他任红原县瓦切乡党委书记和组织部副部长期间,曾通过信函帮助罗尔伍找到了老家。但罗尔伍不愿回去,说:“我已经惯了,这里的人早把我当亲人了。”到我退休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不在了。

他们长眠雪峰

后来我了解到了一件更令人震惊,更令人肃然起敬的史实:

长眠在亚克夏雪山顶上的十二具红军遗骸!十二个排列整齐的红军战士!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据红原县志记载,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黑水战役的电影《猛河的黎明》,到刷经寺拍摄外景,在距刷经寺镇9公里,海拔四千多米的亚克夏山上发现山石上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和“中国工农红军敬立”字样的木牌。年四川省民政厅正式行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红原县革委补立墓碑。年,红原县民政局重新整墓立碑。上述资料经查证,红军烈士墓原墓建造时间并非长征期间,因红军长征途中为牺牲将士造墓立碑实属罕见,尤其是在翻越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途中。那么,是什么人何时在四千多米的雪山上为红军烈士建墓立碑的呢?后来,我们在年黑水战役前线总指挥郭林祥上将所著的《陆上台湾覆灭记——黑水芦花剿匪纪实》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年7月19日,黑水战役总攻前夕,团亚克夏山营地附近,发现一排十二具排列整齐的遗骨,非常完整,一律头北脚南,骨架与骨架间距相等,骨架上看不到断裂与枪伤的痕迹。而且从骨架旁还找到皮带环、铜扣之类军用品。接报告后,经张梓政委及团唐成海团长、吴请卓政委缜密研究,一致认为这是17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的。理由是国民党正规部队从未上过亚克夏山。民国年间川军三进黑水均从南面或东面进入,未经过该地区。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年数度经过。唐成海为红30军老战士,曾三次往返亚克夏山。长征期间即听说有红军战士于高海拔山区因缺氧、严寒而牺牲的悲剧发生。即判断,所列12具遗骨为红二、四方面军建制班,经甘孜会师后,北上翻越亚克夏山,夜宿缺氧窒息而亡。随后、团领导决定收殓遗骨,造坟立碑。遂以石砌墓,用木板立碑,上书“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落款竞随手写成“中国工农红军敬立”。于是我有了一定要上亚克夏山去瞻仰这座红军烈士墓的想法。位于红原与黑水相邻的亚克夏山(又名长板山)连绵巍峨,高耸入云,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及四方面军三十军一部和中央直属纵队从刷经寺芦花沟翻越亚克夏山进入黑水、毛尔盖。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北京电视台摄制组来到红原。7月,是红原的春夏之际,满眼新绿,草长莺飞,花海牧场,牛羊点点,一派生机。和摄制组一道祭扫红军烈士墓的活动也在这月举行。这一天,我带领宣传部的同志和摄制组、部队官兵及刷经寺镇的机关干部、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路线,从芦花沟进沟上山。山路蜿蜒,陡滑,都爬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大家你拉我扶,互相鼓励。摄制组六十岁的徐导演一点不落后,站在坡上喊:“大家加油啊,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爬了三个小时,才看到了山顶附近的红军烈士墓。烈士墓很简朴,常年迎着日出,沐着飞雪。缭绕的白云、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环绕着它。烈士墓也不高,但海拔米就是它的高度!到达目的地,大家挥着红旗、帽子,一阵欢呼。摄制组的人说,我们从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山,但胜利的喜悦已经冲掉了缺氧的不适。太阳又钻出了云层,丛丛杜鹃花、山间的草坪又沐浴在阳光中,我们汗湿的衣背也渐渐干了。我把事先写好的十米横幅铺在烈士墓前的草坪上。横幅为白底黑字:雪山不老英烈永存我们在烈士墓前列队向红军烈士默哀。此刻,山林肃穆,白云轻拂,杜鹃低头,化雪垂泪。随后,大家振臂高呼: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呼声穿云破雾,震荡山谷。-END-

阿坝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巴桑

副主编/王庆九

编辑/开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